失去了慈母便像花插在瓶子里,雖然還有色有香,卻失去了根。——老舍
我是讀了龍應臺的目送后才真正明白每次離別對她而言是怎樣的一種感受,離別之傷到底是怎樣的一種痛徹心扉。就像心愛的寶貝不見了,卻不能阻攔,又不能放棄追尋。心里空落落的,夜深人靜的時候想起來,悲傷成河。
靜下心來讀一讀朱自清的《背影》,讀一讀龍應臺的《目送》,感受一下人間的大愛,總有一種深情會讓你感動到淚流滿面。龍應臺:我慢慢地、慢慢地了解到,所謂父女母子一場,只不過意味著,你和他的緣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斷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漸行漸遠。你站立在小路的這一端,看著他逐漸消失在小路轉彎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默默告訴你:不必追。
前幾日在火車站見到一對母女,地攤上,坐在一起吃涼皮。期間母親一直在對女兒噓寒問暖,不斷詢問女兒各種問題,女兒大概十四五歲的樣子,長相甜美,言語溫柔,一一回應母親。很溫馨和諧的一幅畫面,很少見到這個年齡段的孩子如此聰明懂事,我的心也跟著融化起來。忽然想起多年前這個年齡的自己,青春期,自閉,不愿意與母親交流,只會和她大吵大鬧。那時的母親就像是我們家屋后的莊稼地,永遠那么寬厚,任勞任怨,默默付出自己的青春年華。我的青春期,是不是無形中給了她許多難以磨滅的傷害?我不記得了,我不敢記得。我只記得初中時代每星期回一次家,母親必定是早早在村口等我,冬天,暮色四合,寒風刺骨,路口永遠刻印著母親盼望的身影。我也是在家中等待母親外出歸來的時候,才明白她當年的那份焦急與甜蜜。
初中要到別的鎮子去求學,那是我第一次離開母親,遠離我可愛的家鄉。母親不會騎自行車,每次送我都是靠兩條腿,那條通往鎮子的路,我們走了無數回,路邊的楊樹見證我們的每一步,見證了我的長大,更見證了母親的衰老。高中要去縣城求學,母親再也送不動了,這時我才漸漸明白了她的苦心。每月回家一次,離別時客車上的很多座位都留下了我不舍的淚水。母親看不到我的淚水,因為我永遠都是倔強到從不低頭的孩子。我也看不到她的淚水,她總是留給我一個瘦小的背影。
大學畢業然后工作,我回家的次數越來越少,就算是回家總也待不了幾天。但是,內心最柔軟的地方依然在,不管在外面多么辛苦,只要想到她在原地等我,心就踏實了許多。
在外奔波勞累的游子,你有多久沒有回家了?請你永遠記得:她在原地愛你,這種愛,有增無減。
(謝家集·于 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