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公山公安分局29項措施打造“幸福家園”
2016年,對于家住八公山區小劉莊的聾啞人陳淮南一家來說注定意義非凡。因為這一年,他們不僅陰差陽錯地找到了聾啞妻子失散多年的親人,而且在派出所鍥而不舍地努力下終于解決了“黑戶”問題。近日,當民警將嶄新的二代身份證送至其家中時,夫妻倆熱淚盈眶,感激之情溢于言表。
2016年以來,八公山公安分局新市場派出所按照市局、分局部署,摸排轄區無戶口人員,并積極調查核實,為他們解決戶口問題。其中就有這對聾啞夫妻,聾啞男有戶口,原是謝家集區居民,叫陳淮南,20多年前遇到流浪聾啞女并組建家庭一起生活。但是,在淮南生活這么多年一直沒有戶口。陳淮南曾經在轄區派出所申請過戶口,但由于無法查清啞妻身世,多年來一直未能補辦戶口。2015年,他們搬遷到了新市場小劉莊村,把戶口遷到了這邊。他的哥哥又帶著他和啞妻一起來新市場派出所求助解決戶口,啞妻會寫字,她寫出了自己的名字,知道自己是河南人。可是只有這些根本不可能解決戶口。看到他們拿來的多年前申報戶口的材料,所長鄧衍忠十分重視,和分管小劉莊社區的副所長以及戶籍內勤一起研究,但研究后向分局和市局匯報的結果都是不符合目前的戶口政策,只能回河南當地的派出所申報。這件事在新市場派出所似乎只能告一段落。
可是,讓聾啞夫妻沒有想到的是,新市場派出所的民警們并沒有一推了之。在告知聾啞夫妻這個結果后,民警又連說帶比劃的,讓她好好想一想,家里還有什么人,會不會寫他們的名字,家鄉是河南什么地方的,家里還有沒有什么老照片等等。過了兩天,他們又來了,啞妻寫出來她幾個姐妹的名字,還找出了一張很舊的牛皮紙信封,這是多年前啞妻想父母的時候寫信留下的,信封上有河南臨穎四個字。有了這些線索,派出所的民警立即登錄全國人口庫,按她提供的名字搜索信息,讓她辨認,結果不太理想,她已經忘記她們的樣子,無法核實。
另一方面,民警又幫助其聯系了河南公安,確實有穎鄉,于是讓他們把啞妻的詳細情況寫了一封信寄給了當地公安。過了幾天,其堂兄帶著啞夫妻又來到了派出所的戶政大廳,高興地說,他們剛剛接到河南的電話,按照啞女提供的姓名和地址,真的找到了她的家人,而且已經聯系上了。啞妻激動地把手機上收到的父母的照片,她小時候的照片,還有一張小學畢業證,一一翻給民警看,指著照片里的“媽媽”又指指自己,好像在說,“這就是我媽媽,看我們長的多像。”其堂兄對民警說,“想先告訴你們一聲,太謝謝你們了,我們這就準備帶著啞女回河南找她的父母,并且當地的派出所也答復了回去辦理戶口的事情。”
從鍥而不舍為聾啞人補辦戶口,到意想不到幫其尋到失散20多年的親人,這像是電影里才會出現的情節,最終在兩地警方的共同努力下圓滿“殺青”。雖然按照戶口管理政策,新市場派出所不能為其補辦戶口,但民警們知道“嚴格執法”的同時,更要“熱情服務”。服務群眾,打造和諧美好的家園,正是八公山公安分局一貫的工作宗旨。據了解,自去年以來,該局為提升轄區居民的安全感和滿意度制定了29項措施,該措施在接處警、巡防、戶籍服務、案件辦理、社區警務、隊伍管理、輿情導引以及服務地區重點工作等8個方面都做了細致的規定。該措施實施以來,不僅在解決“黑戶”上效果突出,而且運用互聯網思維,在微信群、微信圈里廣尋線索,提升辦案效率。像之前新莊孜派出所偵破的砸車盜竊案,就是借助了互聯網的力量;而不久前發生的幼童走失事件,更是在“圈友”的幫助下,一個多小時就尋回了親人。此外,該局還專門設立了精神病人基金,每年10萬,用于解決有精神障礙的流浪人員的治療問題;并針對吸毒人員,拍攝了微電影《我不是壞小孩》,在網絡上獲得一致的好評。
(記者 柏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