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南作協作家走進壽縣一中暢談文運與國運
1月8日,淮南市壽縣一中迎來了一群特殊的客人,淮南市作家協會會員在這個充滿書卷氣的校園內,參觀循理書院,探尋文化淵源,暢談文運同國運、文脈與國脈的關系,作家們表示,要以高度的文化自覺和文化自信,擔負起繁榮社會主義文藝的歷史重任,用優秀的作品回應黨和時代的召喚。
壽縣一中的前身是壽縣公學,壽縣公學前溯便是循理書院。循理書院始建于明天啟二年(公元1622年),清光緒二十七年(公元1901年),壽縣人孫家鼐狀元時任學部大臣,他在家鄉捐資擴建循理書院,創辦壽縣公學,此為壽縣新式公學的開端,也是安徽省最早的中等學校。在如今的壽縣一中校園內,復建有循理書院。
1月8日,淮南市作協學習習近平總書記重要講話精神暨安徽網征文研討會在位于歷史文化名城的壽縣一中舉行。2016年11月30日,第十次“文代會”(文聯)、第九次“作代會”(作協)開幕,習總書記發表重要講話,習總書記說,“文運同國運相牽,文脈同國脈相連。”黨之所以歷來高度重視文藝工作,是因為這是一項“重要的事業”和“重要戰線”,文藝工作“為我們黨團結帶領人民實現民族獨立、人民解放、國家富強、人民幸福作出了十分重要的貢獻。”
學習中,分別安排60后、70后、80后作家談學習體會,70后作家黃丹丹說,“我有過一段憑借心情寫作的經歷,曾寫過大量唯美精致卻缺乏深刻思考的文字,過去,我曾因它們頗受讀者喜愛和編輯歡迎而竊喜不已。而總書記的這席話令我深思與反省,使我認識到,作家應更多關注社會,并樹立自我藝術擔當,以用心創作出藝術精品為目標。我想以一顆純粹的心對待文字,才會結出輝煌的碩果,也只有用一顆純粹的心對待文藝,我們這個社會才會少一些投機取巧,多一些腳踏實地,少一些急功近利,多一些專注持久,少一些粗制濫造,多一些精品佳作。”
會議主持人、淮南市作協主席金妤介紹,在今年作協工作中,將爭取多方支持,把《淮南名人傳記叢書》的寫作出版列為一項文化工程,花一定時間為淮南文化事業做一件有意義的事情,希望各位作者將自己的才華投入到這件事上,引領文學創作、增加文學自信。
圖:淮南市作家協會成員在“循理書院”參觀
(記者 張雪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