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美区在线观看_欧美日韩国产一二三_久久久国产精品一区_国产激情一区二区三区在线观看

 
|
|
|
|
|
|
|
|
|
|
|
 
首頁 > 財經新聞 > 他幫大伙摘了“貧困帽”
q
 懷新平系列言論專欄
 以更高標準推進生態修復治理
 加力破解中小微企業融資難
 營造直播帶貨良好生態
 重視城市發展新舊動能轉換
 讓“春申號”駛向更富文化認同的未
 跨越國界的“生命種子”,傳遞大愛
他幫大伙摘了“貧困帽”
【字體: 】 發布時間:2017/1/7 7:52:27   【打印】【關閉】
  1、凡淮南日報社記者署名文字、圖片,版權均屬淮南日報社所有,任何網站和媒體未經授權不得轉載、鏈接、轉貼或以其他方式復制發表;2、已獲授權的媒體、網站,在使用本網作品時必須注明“來源:淮南網”和作者名字;3、對違反以上兩條聲明的網站和媒體,淮南日報社將依法追究其法律責任。
 

返鄉創業種蔬菜 脫貧帶動眾鄉鄰
他幫大伙摘了“貧困帽”

數九寒天,農村已進入冬閑。可在淮南市謝家集區孫廟鄉王金貴返鄉創業興建的家合源大棚蔬菜種植基地里,仍是春意盎然,一派繁忙景象。在扶貧攻堅道路上,這個農民專業合作社吸納周邊貧困戶依托產業勞務脫貧,2016年底,經上級有關部門入戶調查驗收,劉郢、王集兩村17戶貧困家庭完全脫了貧,連劉郢村這個全省重點貧困村也即將摘掉“貧困村”的帽子。

新疆打拼多年返鄉創業

淮南市家合源大棚蔬菜種植農民專業合作社地處謝家集區孫廟鄉劉郢村、王集村,這里連片的塑料大棚內,種植著以莧菜為主的綠葉蔬菜,茂密而又旺盛的生長著。忙碌的農民,有的拔菜,有的運菜,有的洗菜,有的摘菜,還有的往車上裝菜,雖然辛勞,但有了收入的增加,心里踏實了許多。

這里建大棚種蔬菜,不過是近幾年的事。前些年,這片土地由于生產經營方式粗放落后,一年一麥一稻收益低。加之沿灣多災,一些中年勞力無法外出打工,又難以勝任科學種田。在家無崗沒事干,使得一部分低收入農戶仍處在“豐年溫飽,災年返貧”,繼續在貧困中徘徊,脫貧無路。

2013年冬,王金貴這位瓦埠湖畔長大的年輕人,從新疆返鄉探親,當時,在外多年的他在新疆正經營著超市。在家鄉,他聽到村干部說:“王集村有不少農戶家貧困,年年欠水電費”;親眼看到有不少中年勞動力,“吃罷飯沒事干,手捧茶杯把門竄,聚在一塊閑扯淡,賭博場上去轉轉”。面對這些,王金貴的心里很不是滋味,他產生了返鄉創業帶動鄉鄰脫貧的念頭。

遵照中央提倡的“發展產業是實現脫貧的根本,要因地制宜,把培育產業作為推動脫貧攻堅的根本出路”。于是,返鄉后,王金貴決定流轉土地建大棚,因地制宜發展蔬菜產業。用產業帶動勞務脫貧,用產業促進農業種植結構調整,增加農民收入拔窮根。

流轉土地建起蔬菜大棚

王金貴的想法得到鄉、村的重視和支持,可家人卻極力反對。老父親說:“你新疆的好攤子不守,返鄉創業找罪受,萬一搞砸了,爛攤子怎么收?”兄弟們也打松腿棍,對王金貴說:“你現在饑不著,寒不著,操這些閑心干什么?”鄉鄰們也有人說風涼話。

“世上無難事,只怕有心人”。王金貴堅定信心不動搖,一心撲在返鄉創業建大棚種蔬菜的事業中。家人有阻力,他耐心細致地做思想工作,爭取贏得家人的理解與支持。個人力量單薄,他找來同村有文化,又敢闖、敢試的4位青年農民,成立了淮南市家合源大棚蔬菜種植農民專業合作社,并毛遂自薦擔任了理事長。

建大棚需要土地,王金貴與合伙人謀劃選定地址后,主動登門與農戶協商土地流轉事宜;需要資金投入,他想方設法自籌;需要技術人員,他以年薪15萬元,從上海一家蔬菜基地聘請了具有實踐經驗的親戚當技術員;需要鋼架、薄膜等材料,他親赴商家談價格、訂協議、精選購;在建大棚期間,他吃住在第一線,忙前忙后抓進度,嚴把質量關。人累瘦了,腳磨破了,皮膚曬黑了,毫無怨言。

功夫不負有心人,短短的2個月時間,王金貴總投資300多萬元,流轉土地208畝,先后建“四膜一網”鋼架塑料蔬菜大棚81個,基地內鋪修水泥路800米,開挖排灌兩用渠1600米,整挖面積3畝多蓄灌兩用當家塘1口,興建了生產、管理、辦公用房、洗菜池,購置了旋耕機1臺,手扶拖拉機2部,江淮JAC集裝運菜車1輛。并于當年種菜就賣錢,收到了良好的經濟和社會效益。

增收5倍帶動鄉鄰脫貧

一直以來,當地積貧積困,賺錢便是最好的效應,從此,周邊的農民再也閑不住了,不斷有人登門學技,王金貴因勢利導,指導農戶因地制宜、量力而行建蔬菜大棚。在王金貴的帶動下,鄰近村子先后有9戶建起規模不等的蔬菜大棚,實施蔬菜、瓜果、草莓種植。以家合源大棚蔬菜種植農民專業合作社的莧菜種植品種為例,這種每年4茬反季節為主的莧菜年畝均產值可達16000元以上,年畝均純收入超萬元,比以前一年一麥一稻畝均增收5倍之多。

有了蔬菜大棚就需要勞力,村民們紛紛上門就業掙錢。3年來,淮南市家合源大棚蔬菜種植農民專業合作社就地解決務工人員300多人,達56000個工時,務工總收入近600萬元。就連王集村80歲高齡的軒素蘭老太太也進社做起了摘菜臨時工,3年收入18000多元。不但讓老人有了老有所為的開心,還彌補了農村空巢老人精神上的空虛。

王集三組貧困戶王懷華年已75歲,是傷殘軍人,鄉重點優撫對象,老伴體弱多病不能參加體力勞動。王金貴因戶制宜,將王懷華家5畝承包地流轉種菜,年流轉費5000元。同時,安排王懷華進社做固定澆水工,月工資3000元,老伴做摘菜臨時工,每天60元。兩年來,老兩口僅勞務收入加土地流轉費達13萬元,從而脫了貧。

產業分紅幫扶集體經濟

淮南市家合源大棚蔬菜種植農民專業合作社及大棚蔬菜種植基地,均被評為淮南市謝家集區“示范合作社”、“淮南市謝家集區大棚莧菜技術推廣示范基地”。合作社也相繼成立了科學技術協會、工會委員會,多次開展了科普培訓,致富講座,技術指導,心理輔導,法律援助,健康教育,勞動競賽等活動。有的放矢,幫扶那些脫貧信心不足,求富無路的貧困農民,激發自我脫貧的動力。

王集二組村民鄭士權,家里孩子多幼小,還有年邁老母負擔重,自己離不開家外出打工,光靠耕種幾畝地收入低,王金貴把他聘進社,通過扶志扶“智”,使他信心足了,干勁大了。鄭士權主動把家庭承包地通過調整流轉7畝多給合作社,年獲得流轉費6000多元。自己就近就業,常年從事機耕、種菜固定工,年收入近4萬元。又讓妻子進社做臨時工,年收入約2萬元。3年來他家僅從合作社就創收約20萬元。不僅拔掉了窮根致了富,還被推選擔任了農民專業合作社工會主席。

精準扶貧施良策,產業分紅助濟困。王金貴在蔬菜大棚基地里還專門為王集、劉郢兩村安排17戶貧困家庭62人,在技術人員的統一指導下,每戶負責承包兩個大棚。由合作社統一安排蔬菜種植,統一負責對外銷售,統一支付給每戶每月3人×1800元的保底工資;統一分戶按棚記賬,年底從每戶承包大棚銷菜總產值中提取2%作為產業分紅,同時,還為劉郢村每年資助6萬元,幫助村集體經濟發展。

王金貴還不斷從事農民科研活動,近幾年,他推廣實施了“四膜一網”塑料大棚保溫技術,種植反季節蔬菜。今年又研究成功“秸稈堆肥”科研項目,獲得了國家專利。現正在研究實施“蔬菜病蟲害全程綠色防控技術”項目,進一步凈化種植環境,生產出無公害綠色蔬菜,爭取多為社會做貢獻。

圖:王金貴在大棚里查看蔬菜長勢

(記者 張雪峰 蘇國義 通訊員 柏發濤)

(責編:湯寧  初審:孫繼奎  終審:沈國冰)

|
|
|
|
|
|
|
|
|

皖ICP備07008621號-2 皖網宣備3412015007號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編號34120190007號 
主辦:淮南日報社 版權所有:淮南網
如果你有任何意見或建議請與我們聯系E-Mail:huainannet@163.com 
未經本網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本站作品。已經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淮南網"。
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感謝您對淮南網的支持!

主站蜘蛛池模板: 定兴县| 温州市| 天水市| 克什克腾旗| 永寿县| 申扎县| 攀枝花市| 韶山市| 大竹县| 静海县| 兴义市| 太仆寺旗| 南城县| 固镇县| 津南区| 资溪县| 临沭县| 五指山市| 宝应县| 荆门市| 墨江| 南和县| 巨野县| 栖霞市| 汝城县| 玉树县| 历史| 邵阳市| 静安区| 阿勒泰市| 丹棱县| 五莲县| 阳信县| 连江县| 鹿泉市| 桂平市| 肇庆市| 措勤县| 文水县| 晋江市| 江山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