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
古鎮古街 古風古韻
冬天來了,過著家、單位一線的生活,你是否覺得生活有些乏味,你是否有想走出家門的沖動,你是否正在為周末、元旦去哪兒游玩而發愁。《這一季,我們去哪兒》(第四期)旅游欄目向您鄭重推介《古鎮古街 古風古韻》家鄉游,以激發市民愛我家鄉情懷,方便市民暢游家鄉美景。景點一: 游覽正陽關古鎮,零距離接近正陽港和鐵匠鋪,觸摸古鎮千年滄桑歷史;你可以欣賞民間藝術“正陽關三閣”,品嘗“正陽‘三味’”——蜆子、鳭子、蒿子。景點二:游覽安徽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九龍崗民國小鎮,游走“克虜伯井架”“天地玄黃宇宙建筑群”,探尋城市的源頭。景點三:游覽田家庵老街,欣賞上個世紀50至70年代典型建筑,找尋遺落的作坊式鐵匠鋪,聆聽“砰砰咣咣”的敲打聲,傾聽時光年輪的聲音。俗語說,百聞不如一見。帶著你的家人趕快出發吧,相信你會不虛此行!
漫走正陽關:觸摸古鎮千年歷史

壽縣劃歸淮南管轄后,古城墻上遺落有“淮南古鎮”四個大字的正陽關,成為很多人慕名前往的小鎮。這里南去壽縣30公里,交通便利,從田家庵驅車沿平坦的柏油馬路前行,一個多小時即可到達。
去正陽關之前,我曾到過國內外多個知名古鎮,但只有在這里,我明顯感受到了當地人對家鄉那份特別的熾熱。這或許是巧合,當我打開車門,向走在街邊的老人問詢去古城墻道路時,老人腰板下意識的挺直了一下,混濁的雙眼閃爍著光亮。他極其認真地拿根樹枝在地面上勾畫著街巷的道路。
老人說,自己在鎮上住了近50年,雖然是個小地方,但它年歲長、味道深,話語間流露著老人對古鎮的那份驕傲。依照老人指明的方向,我和同事沿著街道一路向前,雙眼所看之處,多是新樓商戶,街景與一般集鎮并無多大變化。正當我們心情惶惶之間,街面一轉,遠處道路中央突然冒出了一座高大的灰磚古城墻。它橫截在那里, 恍若一道屏風,把一眼可以望穿的街面攔腰裁開。人走過其胸口的拱門,手撫摸著被消磨的有些發亮的城石,心像掛了風箏,被一根來自遙遠的長線,拉到車馬舟轎的時代。而越往街巷里走,老鎮上尚存的頂著馬頭墻的老房子、老店鋪、老木門帶來的時空交錯感也越強烈。偶爾你的思緒甚至會漂浮一下,幻想著曾經在這座被稱為“鳳城首鎮”“小上海”的古鎮上,經歷過幾多血雨腥風, 發生過多少擦肩而過的邂逅,走出過多少胸懷天下的棟梁。如今,那些遠走的人可能永遠不再回來,但老城墻依舊靜靜的屹立在那里。
就這樣走著走著,耳畔突然傳來輪船汽笛的鳴響,街面越來越逼仄,感到巷內人家越顯親切的時候,距離淮河最近的一堵古城墻出現了,看上去她是那么的蒼老、那么的憂傷,她肩額上冒出的小樹野草,用長長的枝、葉掩映古樸蒼勁的四個大字“淮南古鎮””。從此出關,百米之外即是綿延千里、奔流不息、通江入海的淮河。一水一城,彼此近到岸灘上的人,吆喝一嗓子,站在城頭上的人都可真真的聽到。若時光退卻四百年,可想這里該是怎樣的一種繁華。
作者 蘇國義
小貼士:
玩什么:游覽古鎮,正陽港和鐵匠鋪;欣賞民間藝術“正陽關三閣”
吃什么:品嘗“正陽‘三味’”——蜆子、鳭子、蒿子。
怎么去:建議自駕車輛前往。
漫走九龍崗民國小鎮:探尋淮南城市源頭
伴隨著一組九龍崗鎮民國風情寫真“走紅”朋友圈,勾起幾代淮南人對于九龍崗鎮的記憶!九龍崗曾是清末至建國前淮南政治、經濟、文化中心和交通樞紐,早期與大通、田家庵合稱為“淮南三鎮”,是淮南城市發展的根源所在。
當車子駛入九龍崗鎮,遠遠便望見一座高聳的鐵架,我想那便是久聞其名的“克虜伯井架”了。看門的大爺為我和家人熱情地介紹井架的歷史。據說,這座克虜伯井架清末從德國進口,制造于1908年,為民國時期淮南煤礦局早期煤礦開采所用,已經有一百多年歷史了,現屬重點保護文物,是不可多得的工業遺存。近距離的觀察,井架零件連接處的縫隙幾不可見,在百年的風雨中保存完好,不得不感嘆其精湛的制造工藝。
告別鋼鐵井架,在道路的盡頭,一棟棟聯排的日式瓦房映入眼簾,一路之隔好似穿越百年。從巷口的“城市記憶”簡介了解到,這聯排瓦房是“天地玄黃宇宙建筑群”,為日偽時期炭礦株式會社機關職員住宅,共六排,分別題名天、地、玄、黃、宇、宙。穿走巷間,發現大部分建筑保存完好,其內外原框架大體未變,屋脊高聳成60度三角狀,屋頂覆干槎式小青瓦,典型的日式建筑風格。沿街的一些住宅還改成了各種早點攤和小商店,在古色的屋檐下喝一碗熱滾滾的牛肉湯,別有一番滋味。
踱出小巷踏著滿地落葉繼續前行,帶著陡然涌上的蕭瑟來到宋子文辦公樓前,淮南煤礦局、淮南炭礦株式會社、淮南礦業所……這一所鑒證了民國、日偽、新中國三個時期的辦公樓,依然矗立在那里,只是風華不再。拾階而上,踏上木質樓梯的那一刻,聽著“唧唧”作響的木板聲,頗有走在南京總統府的感覺。院內兩棵巨大雪松,樹徑近1米,傳聞是當年建樓時宋子文親手所植,另有傳聞還有一條隱蔽式地道可從辦公樓直通九龍崗火車站臺,為宋子文當年逃難所用,然而隨著時間遷移,這條密道是否還能通行已無可知。
看著時間已近午時,樓外前來取景拍照的攝影工作室還在忙碌著,給這座失去繁華的小鎮帶來了不少生氣。
作者 楊福海
小貼士:
玩什么:觀賞百年克虜伯井架、天地玄黃宇宙建筑群,攝影,探秘。
吃什么:野生甲魚、農家土菜。
怎么去:市內乘122路公交車可直達。
漫走田家庵老街:感悟時光中的淮南
因為近在咫尺,曾多次路過田家庵老街,與之有過浮光掠影的接觸,但一直未曾有與之親密接觸的機會。
田家庵老街,是淮河流域保存相對完好的城市形態,是現代淮南城市的源頭之一,見證了從“淮南三鎮”到現代化能源城的的發展歷程。光緒十三年(1887年),田氏夫婦在淮河渡口搭建庵棚,始有田家庵地名。民國7年(1918年),田家庵開埠。經過20世紀30~40年代的建設,田家庵初具城市雛形。20世紀50年代,淮南市人民政府入駐田家庵,田家庵市政設施逐步完善。以淮河碼頭、港口一路、港口二路、太平街、淮河路為代表的田家庵老街,形象地記述了田家庵的發展史、建設史。
走進田家庵老街,仿佛進入了影視基地,俯首皆是時光碎片。老建筑,是城市歷史的見證。現存的老建筑,大都建設于上世紀50至70年代。紅磚墻體的市人民政府大樓是老建筑的代表,對稱的設計彰顯中國傳統審美標準,木制的門窗古樸莊嚴,大樓正面上的五角紅星,至今仍閃爍著光輝。市委大樓對面,透過銹穿了的鐵門,隱約可見中國工商銀行的風采。眼前這座舊建筑,只有一層,帶有左右裙樓,雖然破損但不失威儀。
走進田家庵老街,時光在這里仿佛做了一個停頓,它飽含時光的味道。在這段記憶里,有淮河碼頭、港口一路、港口二路、太平街、淮河路等片段,共同組成了田家庵老街這座美麗的城市建筑博物館。以港口二路為代表的街景,是20世紀30~40年代淮河沿岸城市街景的寫照,其中,錨具修造業最具特色;以太平街為代表的市井文化,是20世紀30~50年代市民生活的見證;以淮河路為代表的公共設施、城市建筑,是20世紀50年代乃至計劃經濟時期城市生活的集中體現。當然,僅存不多的鐵匠鋪很值得人們光顧和回味,聽著“砰砰咣咣”的敲打聲,讓人不禁無限聯想,腳步好像踏入了時光年輪。
走著、看著,回味著、眷戀著。忽然聞到了牛肉湯的香氣,勾起了自己的食欲。點了一份大碗牛肉湯,找個位置坐下,在靜靜等待之余,聽到人們議論最多的是,希望政府加強田家庵老街保護,為淮南人保留這段難忘的記憶。
作 者 張 靜
小貼士:
玩什么:游覽建筑群、淮河碼頭;欣賞鐵匠工藝。
吃什么:品嘗正宗牛肉湯、羊肉湯、燒餅等特色美食。
怎么去:市內乘3路、9路公交車即可到達。
(以上圖片由陳彬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