壽縣歷史悠久,文化厚重。由于年代久遠和文字記錄的空缺,這里也留下了許多未解之謎,比如她的曾用名——壽春。
關于壽春得名,目前有“遷都命名”說和“為春申君壽”說,兩種觀點比較活躍,后者在壽縣本地更為認可。筆者在對相關旁史和論著進行分析和推論之后認為,“遷都命名”說,推測壽春得名由“春申”轉化而來完全不可能,“為春申君壽”說疑點明顯。
不論是“遷都命名”說,還是“為春申君壽”說,都強調一個前提,即在楚國遷都壽春之前,壽春曾經作為楚考烈王給春申君的封地或者是壽禮賞賜而存在。根據《戰國史》(楊寬著)的統計,戰國時期有記載的封君共151名,除去4名不知封號的封君以外,只有“文信”和“春申”兩個封號不能判定是由封地得名。這種極小比例使我們有理由相信春申君的封號來源于楚考烈王給他的封地申。
關于申地的位置,結合春秋時期的兩個諸侯國申國和黃國的歷史,我們或許可以找到些許線索。春秋時期,受楚國威脅,在河南南陽的申國遷徙到今信陽市區一帶,同時在信陽市潢川縣境內還有黃國存在。這兩個諸侯小國分別于前680年和前648年為楚所滅。自此,信陽地區便成為申國、黃國故地。后來,伍子胥為報父兄之仇,率吳國軍隊大破楚軍,攻陷郢都(湖北江陵),吳王夫差“以子胥封于申”。唐朝時在信陽地區設置淮南道申州,故信陽也簡稱“申”,別名“申城”。這和上海市簡稱“申”有明顯區別,上海之“申”源于人——春申君,而信陽之“申”源于國——古申國。黃國滅亡后,國人多以國名為姓,春申君黃歇為黃國貴族后代,其姓氏“黃”亦由此而來。由此推之,家國故地,“春申君”封號與信陽有關于情于理都具有可信性。由此可以進一步理解“春申”的含義,即春天的申地,繁榮的故鄉。基于此推論,壽春在得名之前曾命名“春申”就無從談起。
不過,從楚考烈王即位之初的形勢看,春申君雖然受封于申地,但到申地建立都邑的可能性很小。在楚國遷都壽春之前,春申君大部分時間應該與楚考烈王一起在都城主持政事,或者忙于對秦戰事,奔走于東方諸侯之間,這也就不難解釋司馬遷后來游歷春申君在江東的故城廢墟而不提在申地有其居所。
楚考烈王為春申君祝壽,將下蔡賜予春申君做壽禮,取“為春申君壽”之意而得名“壽春”,這是“為春申君壽”說。憑借春申君在楚國的名望和地位,楚王在賜淮北十二縣后再把下蔡賞賜于春申君做壽禮這種可能性還是存在的,但讓楚王把他為春申君祝壽這件事賜成地名“壽春”的可能性卻很小,畢竟春申君是楚王的臣,君在臣上。能把君為臣做壽變成地名延續下來的人只有當地百姓,前提是春申君在楚遷都壽春之前必須在此為政治民。但這種前提是不存在的,上文已經分析過,春申君真正到封地居住生活是在楚國遷都壽春之后。
楚國遷都壽春后,春申君二度改封江東。春申君在江東地區興修水利,發展農業,得到了百姓愛戴。為紀念春申君,多地以其姓名和封號命名,江陰的君山叫黃山,長江進入上海叫黃浦江或者申江,舊時上海第一大報命名《申報》,還有黃歇浦、黃公蕩、春申湖、申園、申港等,可見,能代表春申君的以“申”和“黃”最為常見,獨不見單單以“春”代表春申君的地名。依此邏輯,“為春申君壽”轉化為“壽春”不合乎社會觀念和歷史慣性。另外,從語法角度分析,“春申”詞組合中,“春”可做形容詞或動詞,“申”做名詞,“春”修飾“申”,“申”為中心詞。把“春申君”簡化成“春”不符合語法常識,再由此反推,將下蔡賜予春申君做壽禮之事或不可信。
公元前241年,楚“東徒都壽春,命曰郢”,這是“壽春”在歷史文獻中第一次出現的記載。通過前文論述的鋪墊,筆者有更充足的理由相信壽春之名就誕生于這一年,且由“下蔡”更名而來,意在表達對國家的美好祝愿和楚考烈王的精神寄托。
首先,從春秋到戰國,楚國受到吳國和秦國威脅,自丹陽(今地待考)建國起先后遷都鄢郢(湖北江陵)、鄀(湖北宜城)、載郢(湖北江陵)、楚陽城(臨時都城,河南信陽)、陳(河南淮陽)、鉅陽(安徽太和)和下蔡(壽春,安徽壽縣),遷都次數為五霸七雄之最。屢次遷都,這與楚國的大國地位極不相稱,對于決定遷都的楚國國君來說無疑是一種恥辱,自然也會忍受愧對先祖的心靈煎熬。楚考烈王即位后,繼續遷都,先是由陳遷都鉅陽,再是由鉅陽到下蔡,其祖上也沒有哪位先王在位時期兩次遷都,其心中苦悶可想而知。
其次,蔡國為避楚國侵擾尋求吳國護佑,舉國遷往州來國故地,州來遂再次以國為名,得名“下蔡”,地名即國名。國都是一國存在的象征,楚國遷都下蔡后,必然不會再用滅亡的蔡國來代表楚國。
再次,考烈王的父親傾襄王在位時,宋玉曾作《登徒子好色賦》,言“東鄰之女”美貌“惑陽城,迷下蔡”,可見陽城(今地待考)和下蔡已經是楚國后期最為繁華的城市了。楚國一路東遷,如果失去了下蔡,基本無地可遷。而下蔡的自然地理環境和發達的農業也決定了這里是遷都的最理想之選。
綜上所述,楚國既面對強秦的步步緊逼,同時也承受著遷都的巨大壓力,從考烈王到春申君都意識到下蔡是楚國中興的最后根據地。基于此認識,楚國必會對下蔡寄予厚望,苦心經營,改名和建設都是其重要組成部分。1988年,利用現代遙感測定,楚國的壽春城不僅大大超出了其原來郢都的規模,更超出了當時齊國都城臨淄、趙國都城邯鄲,只略小于燕國都城下都。已經不復當日的楚國傾全國之力建設壽春,也恰恰可以證明楚人對壽春的重視和依賴。大城配美名,楚人以吉祥的“壽春”二字代替“下蔡”,成為新國都的名字。取“壽”之“長久”、“春”之“新始、生機”之意,祈福楚國國運長久,自此迎來生機和繁榮。既是表達對楚國的美好祝愿,也如同下賭注一般把國家命運押在了壽春。一直到楚國滅亡,楚人都沒有再次遷都。
(全封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