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狼圖騰》觀后
看完電影《狼圖騰》后,單單從電影的角度來說,《狼圖騰》在中國電影史上絕對算得上佳作。這是一部帶有野性、充滿狼性,很壯美,也很悲情的電影。影片用深邃的視角和史詩般的人文胸懷吟唱了一曲游牧文明和草原生態的挽歌,深刻地展現了內蒙古大草原上狼性與人性的生死博弈。
首先,影片的主題在于人與自然的精神交流。男主人公陳陣作為一名來到內蒙古的北京知青,他是第一次這么近距離接觸大自然,他與狼的搏斗、追逐、廝打、飼養中,逐漸被狼性所迷住并被折服。影片想要告訴人們,狼是有自然血性的,人很難馴服一頭野狼,也不應該去馴服一頭野狼。
其次,影片的立意不偏不倚,落于人與自然的生態平衡。電影中著重刻畫了三個對待自然不同態度的人物,草原牧民、北京知青陳陣和包順貴主任。包順貴這個角色代表著官僚和人類文明,他還原了人作為自然入侵者的一個本態。從人類文明的生活方式掠奪自然,對自然的掠奪必定會打破草原生態平衡。草原牧民則代表著在草原追求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群體,他們從游牧民族的生活方式融入自然,世世代代利用自然“可持續發展”的生存方式,但他們的游牧生活方式與當代文明也會發生沖突。北京知青陳陣代表著外來人對草原自然壯美抱有天真幻想。陳陣只是一個過客,插隊結束后自然會回到文明世界。他們身上沒有任務,代表了中立,他們對草原牧民與自然和諧共處的崇拜,對包順貴掠奪自然的藐視,對自然的癡迷使得他總是想著干預和駕馭自然。而俗話說:“冤冤相報何時了”,這樣惡性循環的人狼生死博弈最終只會導致大自然的生物鏈受到嚴重破壞,人類與自然的生態失去平衡。
最后,影片中關于人性和狼性的思考。影片前半部分從一系列狼為了自身的生存而去殺戮黃羊群,著重刻畫了狼的殘暴、險惡。狼把殺戮來的食物埋藏起來儲備來年再用,卻被貪婪的人們全部掠奪干凈。而春天大規模的掏狼崽運動激怒了草原上的狼群,悲奮的群狼在黑夜里點亮復仇的眼睛。這一切引來了狼群對軍馬群發動的大規模自殺式攻擊。而后狼群襲擊牧民們圈里的羊群由此引來人們打狼之戰。當外來文明毫不留情地舉槍,我們看到的是狼群生命的頑強與不屈。當獵狼隊將頭狼團團圍住,頭狼無路可退時,一頭狼選擇跳崖自殺,一頭狼選擇將自己埋進深山也不讓牧民得到自己的狼皮;最后一匹狼在吉普車的追逐下,活活累死。的確,人和狼不可能和平共存,由狼性的自然天性來反襯扭曲的人性是電影的本意,但最后包順平的態度轉變也代表著人性的轉變。他被狼這種不屈的生命所折服,雖然他并沒有因為自然的壯美而放棄征服的腳步,卻開始對過度開發自然進行反思,選擇了對自然和生命的尊重。
《狼圖騰》中有太多值得我們去思考和斟酌的地方,而給我印象最深的一段話卻是:“草原狼是天生的戰士,它需要以冒著生命危險為代價去捕獵,你把它的這份驕傲奪走了,它還靠什么去生存?”足以顯示狼對草原人民的神圣意義。《狼圖騰》體現的是狼性與人性的生死博弈。在這場博弈中,狼是真正的主角,人與自然反而成了配角。就讓我們永遠記住草原狼站在山頂月光下,凜風長嗥時那雙透著堅毅光芒的綠色眼睛吧!
(胡雪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