壽州自古就是物華天寶人杰地靈之地,有史以來在壽州大地上為壽州人民做出杰出貢獻的人燦若星辰。他們中間,有帶領百姓修建安豐塘立下豐功偉業的楚相孫叔敖;有為官一任臨走時不忍帶走喝壽州水長大的牛犢,留下“時苗留犢”故事的清廉縣令時苗;有倡導教育興邦實業救國的一代帝師孫家鼐……我姑且把他們分為本土有作為的壽州人,和來壽州當官為壽州人民做出特別貢獻的外地人。這里,我們不能不提到任蘭生。
任蘭生,(1837——1888年),江蘇震澤(今同里)人,字畹香。21歲入安徽軍營,因功受獎,升為九品官職。同治三年(1864年),27歲捐升同知候選,后投安徽巡撫喬松年,30歲晉升道員,不久加布政使銜,駐防壽州。光緒三年(1877年)官至代理鳳(陽)潁(州)六(安)泗(州)兵備道。光緒五年(1879年)正式擔任這一職務。
縱觀任蘭生的一生,他應試不第,但生于官宦文化世家,也是一個文化之人。他生逢亂世,太平天國、捻軍起義席卷中國,清代江山岌岌可危。亂世,給他建功立業構建了一個平臺,他憑借自己人品、智慧和忠勇在安徽戰場很快崛起,得到上級領導的好評。他與壽州結下不解之緣的,應該從一個人、一本書說起。
壽州有一個偉大的工程——就是楚相孫叔敖發動群眾興修的芍陂(今安豐塘)。安豐塘已是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它的作用和偉大功績這里不必贅述。但是,安豐塘自開墾以來,歷代豪強劣紳圍墾造田巧取豪奪不斷,到清代日盛?吹桨藏S塘被周邊豪強圍墾霸占,壽州宿儒夏尚忠憂心如焚,他查閱縣志古籍,徒步實地勘查,嘔心瀝血,寫下了關于安豐塘的巨著《芍陂紀事》。光緒《壽州志·人物》載:“夏尚忠,字紹姒,號容川,文生,博學,工詞翰,修橋梁,好施與。嘉慶十九年饑,倡捐以賑之。尤留心芍陂水利,謂有五要、六害、四便、三難、二弊,皆切中窾要。著《芍陂紀事》二卷。知州朱士達獎以‘安豐碩彥’匾額”。
這里,我們需要關注的是,《芍陂紀事》成書于清嘉靖六年(公元1801年),為什么這么重要的一本書于光緒三年(公元1877年)跨度76年才刊印出來?原因只有一個,沒有引起地方政府的重視。光緒三年40歲的任蘭生代理鳳(陽)潁(州)六(安)泗(州)兵備道,剛剛上任還沒有轉正,就刊印了《芍陂紀事》這本書,既反映了任蘭生對治理安豐塘水利的重視,又透露出他干工作雷厲風行的作風。作為主掌一個地方軍事政務要員,親自為一本書刊印、作序,對安豐塘的治理,對維護安豐塘周邊的水利秩序肯定起到了一個推波助瀾的作用。為夏尚忠出書,結緣《芍陂紀事》不能不說是任蘭生對治理安豐塘對壽縣做出的巨大貢獻。
任蘭生是一個做事干練而且有責任感的官員。壽州作為兵家必爭之地,又是水患頻仍之鄉,任蘭生特別關注壽州的發展、建設和治理。在治理安豐塘方面,光緒《壽州志卷六·水里志》載:“光緒三年,候補道任蘭生撥款修浚塘堤、橋、閘、溝、壩、水門及孫公祠,用制錢三千一百五十六千四百五十四文。州人孫家鼐有記!睂O家鼐在記述里,不但介紹了安豐塘年久失修狀況,還肯定了任蘭生修塘的功績。他還感嘆道:“夫鼐往年告養家居,每晤公談及芍陂廢馳,慨然有志興復,既來京二年,鄉人以芍陂告成索記于余,余感公之勇于為義而大有造于吾民也,不敢以故陋辭,是為記。”
任蘭生不但在壽州大面積的治理水患,建筑一些民生工程,他對學校建設也傾心盡力。光緒《壽州志卷九·學校志》記載:“光緒六年,鳳潁道任蘭生籌款重修(壽州學宮考棚),知州陸顯勛有記。記曰:嘗論有人心而后有世道,有文教而后有人心……時吳江任公畹香方伯以鳳潁道治軍皖北,來駐斯土,凡遠近橋梁道路、陂塘水利、城垣廟宇,百廢具舉……大有造于壽陽”。
光緒五年(1879年)42歲的任蘭生正式擔任鳳(陽)潁(州)六(安)泗(州)兵備道。此時的任蘭生正是風華正茂躊躇滿志的時候。就在他滿懷激情地在任上施展才華的當口,遭到彈劾。
任蘭生罷官回家鄉“退而思過”的時候,京城官員和壽鳳潁百姓紛紛站起來為他說話。光緒十四年(1888年)黃河決堤,在退思園過了兩年多安靜日子的任蘭生,在山東巡撫張曜和曾國藩的保舉下,又奔赴安徽抗洪第一線。任蘭生《神道碑》記載:他不慎從馬上摔下來,“疽發尾閭,未幾竟卒”,病逝于潁州任上,終年51歲。
鳳(陽)潁(州)六(安)泗(州)兵備道官職相當于現在的一個地區負責人。但是,任蘭生僅在壽州就做出了特別的貢獻,有史為證,這里就不一一列舉。他在為《芍陂紀事》作序時稱:“余嘗過安豐故城,行經長堤上,紆曲數十里……”可見,他是經常下鄉考察指導工作的。在那個交通極不便利、運輸工具極不發達的年代,任蘭生作為一名封建官吏,能做到這樣,也是難能可貴的了。他為壽州刊印《芍陂紀事》,為壽州人民嘔心瀝血所做的善事,壽州人民永遠也不會忘記。
(陳立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