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1987年我國第一家科技企業孵化器在湖北武漢誕生以來,就顯示出它“孵化科企成長壯大、促進科技成果轉化”的獨特功能。這些科技企業孵化器,吸納和引進新創辦的科技型中小企業,為其提供物理空間和基礎設施以及科技、管理、金融、財稅、貿易、中介等一系列服務支持,降低創業創新風險和成本,促進科技成果轉化,培育其成長為高新技術企業,“畢業后”成為高新技術產業發展的生力軍,被譽為“高新技術企業的搖籃”。
據省科技廳公布,迄今,我省各地科技企業孵化器建設已達109家。其中國家級17家、省級41家,市級備案51家。我市科技企業孵化器平臺建設起步較早,市財政投入支持資金也很可觀。曾孵化培育出山河藥輔、萬泰電子和礦用電子研究所等30多家高新技術企業,為壯大我市高新技術產業做出了一定貢獻。但由于歷史原因,目前,我市科技企業孵化器平臺建設處于全省中下游水平,在“合肥都市圈”中處于后兩位,這與我市正在進行的創建“省級創新型城市”的要求不對稱,與我市轉型發展的穩健節拍不相符。
迎頭趕上,突出一個“快”字。作為我市經濟轉型發展的重要抓手,一定要把加快一個市級、三個園區(經開區、高新區、煤化工園區),八個縣區“1+3+8”科技企業孵化器工程,建設和打造成我市“創新驅動、內生增長”的核心陣地,培育“戰新”、“高新”的孵化“搖籃”。
后發先至,強調一個“高”字。“高”,就是高標準。我市科技企業孵化器建設相對滯后,但后來可以居上,要立足省級,瞄準國家級。各級政府要舍得投入,把財政支持和政策扶持做到位;孵化器管理機構要把各項服務功能健全到位,使科技型中小企業滿懷希望進來,成長壯大畢業。
形式多樣,著重一個“新”字。“新”,就是創新。要根據我市各縣區、園區的具體實際,采取政府、企業和社會一起上的形式,投資主體多元化。要把過去單一由政府投資建社會公益性孵化器向政府、大學、研發機構、企業、投資機構一起上的方向轉變;要圍繞我市重點發展的新型煤化工、現代裝備制造、新一代信息技術這三大主導產業,以及現代服務業、旅游文化、光電新能源、現代醫藥、綠色有機農產品加工這五大高成長性產業,向建設定位清晰、功能專業化的孵化器方向發展。
(張純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