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在壽縣迎河鎮李臺中心村發生了一件怪事:原本外出打工的人,回到家鄉卻找不到自己的家了!這是咋回事呢?
原來,原先臟亂差的村容村貌,如今已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潔凈的水泥路,延伸到每家每戶;低矮的平房,如今已被整齊劃一的農家小院所取代,精美別致,幽雅靜謐;原先垃圾隨處見、污水橫流的村落,如今已是綠樹成蔭、鶯歌燕舞的水墨寫意之地……要是放在過去,當地人在外打工賺了些錢,就會想著往縣城里搬,往大城市搬;而如今,原本打算在外定居的村民,紛紛遷回原地居住,生怕自己趕不上村子更新換代的好時光。
見聞:綠色環繞,那個美呀!
進入李臺中心村地界,映入眼簾的是望不到邊的“綠”。各種植被、果樹分列其中,有銀杏、石楠、桂花、香樟、廣玉蘭等。可以說,村民家家戶戶房前屋后都有綠色環繞,各種植被、花卉依時節開放,一年四季眼中都有綠。而讓村民津津樂道的便是這些植被花卉果樹是由農戶自己負責照料,產權歸村里而收益則歸農戶自己。現在的李臺中心村是一個有樹可見、有花可聞、有利可圖的“風水寶地”。
“過去泥土路,坑坑又洼洼。遇到風雪天,人們不出村。”一首打油詩說出了過去村民出行的無奈和心酸。從2014年起,“村村通”修到了村民的家門口,12公里的水泥路也承載了李臺中心村村民致富的希望。如今,3.5公里的環村道路正在修建中,300盞太陽能路燈也照亮了村民的心。在新建的村民活動中心,大屏幕不時播出農技知識、廣場舞節目、時政宣傳等,而一旁的健身器材上也滿是村民們的笑臉,發家致富的村民們充分利用業余時間健身交流,就連廣場舞也能跳到晚上9時散場。
八大家生態觀光園、錦綠園黃桃基地、利民果蔬基地……2014年通過土地流轉,李臺中心村流轉了2600多畝土地,成立了十多個合作社,涉及蔬菜種植、糧食生產、生態觀光、特色農業等,有機蔬菜、葡萄、黃桃、甲魚、雞蛋……五顏六色的蔬菜瓜果、生鮮禽蛋直銷省內外,豐富著人們餐桌的同時,也增加了農民的收入。
村民:上海郊區也比不上這!
逃離農村,是當下不少鄉村年輕人的想法,他們趁著年輕,想出去闖一闖,很多人習慣了都市生活而不愿再回到農村。僅李臺中心村打工外遷的村民就有6000余人。而隨著村容村貌的改變、農民收入的提高、居住條件的改善,有一半的人選擇了回來。
“上海郊區也比不上這!”劉任禮作為村里五星級村民,對這幾年的變化深有體會。“過去出門一身泥,別說雨雪天了!用個電風扇還不敢開快檔,到了用電高峰,那扇葉你都能數過來。垃圾隨處可見,又沒有固定的垃圾回收站,什么水溝里、門口、路邊,怎么方便怎么丟!夏天一到村里都惡臭的,很多人打工賺錢就搬走了。”說起過去的無奈,劉師傅還歷歷在目。“土地流轉,咱農民有錢了;自從農網改造,咱也用上空調了;村村通建設,俺們也有水泥路了;什么水沖式公廁、公園、太陽能路燈、建設器材……啥都有了,跟城里不一樣嘛!外出打工一年回來家都認不識了!”說到這,劉師傅會心地笑了起來。
“老劉說的對!去上海打過工的人都說了,還不如在自個家來!”村里又一個五星戶顧環好走了過來,顧師傅是村里12個科技示范戶之一,家里各色農用車樣樣俱全。“現在這么好的生活環境多虧了黨和政府啊!家家戶戶小洋樓,什么家電沒有,過去我們總往城里跑,現在城里人總往咱這跑!”顧師傅一臉驕傲地告訴淮河早報、淮南網記者,通過土地流轉、科技興農,當地發展特色農業,流轉的土地每年給予農戶每畝1000元的收益,而農戶則可以就近返聘到合作社打工,一年的收入比原先多出1萬余元,同時也提高了土地的利用率。“合作社的活輕松,老少皆宜,關鍵還不少掙錢哩!”顧師傅說。
村干部:讓“美”延續、擴展、沉淀!
村里為各家各戶修建了200個廁所,在人流密集區還有公廁,基本實現了公廁旱改水;太陽能污水處理站日處理廢水30噸,并修建了7公里污水管道;綠化總投入134萬,6000多株各色苗木被種植在村里的各個區域;弘揚新風尚、傳遞正能量的標語牌隨處可見,村民的精神面貌也煥然一新……看著這一幕幕的變化,村支部書記王永林最有發言權,“高標準修建的農家小院取代了亂搭亂建,自來水代替了苦澀的井水,學農技愛健身比著干成了農村新景色。可以說,這幾年來的變化,著實讓新農民、新農村走進了新時代!”王永林說,“村里還聘請了專門的衛生保潔公司,農戶每年只要繳納60元,再由鎮、村進行補貼,通過市場化運作,解決了垃圾處理問題。我們還為此修建了一個垃圾填埋廠哩!”不論是保潔工還是合作社聘用的工人,都優先選用當地的貧困戶,實施精準扶貧,僅此一項就帶動當地400余人就業,每年增加凈收入7000元。
在農民活動中心搭建的農民大舞臺,春秋季每月都會上演一至兩臺大戲,特別在下午的農閑時,舞臺下圍滿了村民。而演員全是由本村農民組成的紅五月藝術團,自編自導自演村民身邊喜聞樂見的大事小情,將基層普法、政策宣講、民生工程、鄰里和諧、好人好事巧妙融入其中,深受大家的喜愛。而40塊主題墻突出了傳統文化、廉政文化,展示了新農民精神文明新變化,“秸稈禁燒快板書”、“人心不足蛇吞象”、“編笆接棗,鋸樹留鄰”等一批優秀的典故、政策被搬到了村民家門口,讓大家在閑暇之余能夠耳濡目染,學習先進參照榜樣。每半年一次的星級戶評選可謂是村里的一件大事,家家戶戶參與,甚至在村里形成了比文明不比收入,比德行不比財產的新“攀比風”。以不信邪教不賭博、鄰里和睦無惡習、講究衛生習慣好等標準進行嚴格評比,被評上五星戶的村民出門也倍有面子,甚至家里的孩子也是媒人眼中的“香餑餑”。
王永林告訴淮河早報、淮南網記者,村容村貌美,只能美一時;而村民心靈美才能美一代又一代,雖然李臺中心村被評為了省級文明村,但要想把這個稱號穩固下來,還要靠村民自己及其后代的努力,讓“美”在每個人心中生根發芽,延續、擴展、沉淀。
(記者 李舒韻 攝影報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