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闊的平原上,一派豐收在望的景象。飽滿的油菜成熟了,麥芒畢露的大麥黃了,小麥也快成熟了。在這令人欣喜的初夏季節,清新的空氣里散發著即將成熟的麥子淡淡香味。汽車在高速公路上疾馳,望著車窗外廣闊的平原,村莊被綠樹擁抱,陽光照耀著沃野千里,令人不禁心馳神往。而此次出行的目的地,就是去神往已久的鳳陽縣小崗村。在此行之前,對小崗村的聞名于世也早有耳聞,一是它是中國農村改革大包干的發源地,享有“中國改革第一村”、“中國十大名村”、“安徽省歷史文化名村”、“安徽省農家樂旅游示范點”等稱號;二是在這兒出了個新時期踐行群眾路線的先進代表人物沈浩。
小崗村抓住機遇、精心策劃、量身打造,大力發展紅色旅游景區建設,已開發形成的旅游項目有:大包干紀念館、沈浩同志事跡陳列館、當年農家、村文化廣場、葡萄采摘園、蘑菇大棚和高效生態農業示范園等景點。我們都知道,鳳陽曾經是一個非常貧窮的地方。鳳陽花鼓里曾唱道:“說鳳陽,道鳳陽,十年會有九年荒……”30多年前,小崗村的18位農民冒著坐牢的危險,秘密簽下“生死契約”,在“大包干”協議上按下紅手印,開始了包田到戶,在全國開創了土地“大包干”,掀起了中國農村改革的巨浪。安徽鳳陽小崗村因為率先實行“大包干”,成為中國農村改革的發源地。
為紀念這段難忘的歷史,鳳陽縣在小崗村修建了大包干紀念館。館名由前全國人大委員長萬里同志題寫。紀念館分溯源、抉擇、巨變、崛起、關愛五大部分,通過大量的圖片、文字、實物等向人們全面介紹了大包干發生、發展的歷程。參觀完大包干紀念館,我們不能不對改革的摸索者們充滿敬意。窮則思變,只有不斷改革創新,一個國家和民族才有出路和機會。
隨后,我們參觀沈浩同志在小崗村的故居改造建成的生平事跡陳列館。一間20平米的簡陋房屋,就是沈浩生前工作生活的地方。據說,沈浩的房門從不上鎖,鄉親們只要有事找他,隨時都可以直接走進他的房間。2004年2月,沈浩作為選派干部來到小崗村擔任第一書記。沈浩到村任第一書記前,一些村民還住著瓦房甚至是茅草房,村里幾乎都是泥巴路。“一夜跨過溫飽線,二十年沒進富裕門”,有人這樣形容當時的小崗村。一進村,他就扎進村民中間,用30多天時間把全村108戶跑了個遍。走訪中他了解到,群眾最盼望的是把村東頭二里多的泥巴路修成水泥路。因為籌集的資金不多,除了租機械、請技術員,他就領著群眾自己干。因為沈浩為民務實清廉,村民們兩次集體按下紅手印,請求上級讓沈浩留下來。2009年11月,沈浩積勞成疾,病逝在工作崗位上。當月,小崗村人再一次按下紅手印,請求將沈浩安葬在小崗村。
在小崗村的6年,沈浩在不到20平方米的平房里,為小崗村的發展奔波著。6年時間,沈浩讓小崗村發生了巨變;6年時間,沈浩讓小崗村再次吸引了全國的目光。帶領群眾招商引資發展特色農業、旅游業、村辦工業。引進項目13個,到位資金2.3億元。他任職六年,農民人均純收入翻了近3倍。2008年9月30日,胡錦濤同志親臨小崗村視察。當得知沈浩是由村民自發按手印留下來連任的選派干部時,他熱情地鼓勵沈浩說:“群眾擁護你,這是對你最大的褒獎!”事跡陳列館里,有一座沈浩雕像,他注視前方,挽著袖子,甩開膀子,邁著大步。在小崗人眼中,沈浩永遠就是這個高大的形象。他一直走在農家庭院,走在田間地頭,走在招商路上,為了小崗村的不斷發展,從來不曾停歇。
當我們揮手告別小崗村,車廂里十分安靜,大家和我一樣不禁陷入了沉思。車窗外的豐收景象,正在崛起的小崗村,不正是沈浩同志用畢生心血和汗水所要努力實現的夢想嗎?現在的小崗村,已經完全不是傳統意義上的農村,而是一個現代化小鎮。放眼一望,四車道的柏油馬路兩旁,集聚著數家投資上億元的企業;不遠處,來大包干紀念館參觀的游客絡繹不絕。沈浩事跡傳遍了江淮大地,沈浩精神感染了全省乃至全國人民。沈浩同志的宗旨意識、改革精神、實干作風、高尚品德和群眾工作本領,是值得我們永遠學習的。沈浩雖然走了,但沈浩精神永存,必將在江淮大地上不斷發揚光大!今年4月26日,習近平總書記來到了小崗村。座談時,習總書記在講話中對小崗村的發展變化給予高度評價,對“大包干”精神和“沈浩精神”給予充分肯定。作為新時期的黨員干部,我們將學深悟透習近平總書記重要講話精神,都應該像沈浩那樣,始終保持一顆為人民服務的心,為群眾謀利、為百姓造福,為黨的光輝旗幟增光添彩。
(趙德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