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獻給建黨95周年
這是一個需要創新,也充滿創新的時代。
俯瞰淮南大地,創新的風帆正高揚,轉型的航船在“調轉促”的大海里長風破浪。洗凈昔日“鉛華”,今日“紅裝素裹”!澳茉粗肌敝卣旃,上下一心;同舟共濟,咬定目標:齊吹“1235”轉型發展戰略一把號, 同唱“235”產業轉型路徑一個調。從高新區“大數據、江淮云、智慧谷、互聯網+”的智匯云聚到經開區現代裝備制造、生物醫藥、電子信息、輕紡服裝、光纖電纜的產業集聚;從煤電化一體化的提升到新型煤化工基地的崛起;從高科技農業的創新到“大八公山”旅游和商貿文化的繁榮;從專利發明及成果轉化到科技“雙創”新平臺的建立,“能源之都”以創新驅動的新視野,迎對經濟發展的新常態。主攻高新區,快速邁進“合肥都市圈”、“長三角城市群”;提升老城區;積極融入“長江經濟帶”、“中原經濟區”。冬耕夏耘,“雙輪驅動”調結構;春華秋實,“三化進程”促繁榮。放眼“能源之都”,三城互動,頻唱創新驅動之歌;三山鼎立,頻閃科技引領之光;三水環繞,頻傳轉型發展之聲。建設國家級試點智慧城市、省級創新型試點城市風生水起,浪潮澎湃;打造新一代信息技術產業基地、戰略性新興產業和高新技術產業基地扎實穩健,好戲連臺。
只有曾經創造過輝煌的淮南,才懂得逆水行舟的意義,只有經歷過波折陣痛的淮南,才對重振雄風有如此深切的渴望;茨嫌小翱涓缸啡铡钡难},淮南有“后羿射日”的氣概。不在創新中浴火重生,就在創新中落后淘汰。
縱觀當今世界,從太平洋彼岸美國新版的《國家創新戰略》,到萊茵河畔德國推出的《德國工業4.0戰略計劃實施建議》;從泰晤士河岸英國提出的《“再工業化”創新意識與發展戰略》,到富士山下日本正在實施的《國家科技計劃綱要》;從塞納河畔浪漫之都法國的《綠色轉換能源法案與“未來工業”戰略》,到經濟一體化歐盟提出的《歐洲2020戰略》,新一輪科技革命正在全球風起云涌;新一波創新浪潮正在全球波瀾壯闊。
細聽今日中國,從大江南北到長城內外,科技好聲音不絕于耳。載人航天和探月工程成就舉世矚目;生物醫藥、工程仿真、智慧城市、北斗系統、雷達技術、激光技術、納米技術、基因技術、超級計算、新型材料等領域成果顯著;國產大飛機、高分系列衛星喜訊頻傳;“蛟龍”入海創世界同類潛水器最大下潛深度紀錄;新高鐵技術世界領先;互聯網+、3D打印、智能制造異軍突起。創新,正使我國在國際科技領域,從“跟跑者”變為“同行者”,甚至是“領跑者”。
展望今日中國,從黃河上下到沿海邊疆,創新主旋律動人心魄。黨的十八屆五中全會,提出要把創新擺在國家發展全局的核心位置,讓創新貫穿黨和國家的一切工作,讓創新在全社會蔚然成風。在剛召開不久的全國科技創新大會兩院院士大會中國科協第九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習近平總書記再次強調,要在我國發展新的歷史起點上,把科技創新擺在更加重要位置,吹響建設世界科技強國的號角。
凡是過去,皆為序章;茨希涘e過星星,但絕不會錯過太陽!痘茨献印酚涊d的神話故事“女媧補天”今天讀來令人豪情萬丈,“嫦娥奔月”再次升起淮南人明天的夢想。歷史之手,正為淮南翻開濃墨重彩的嶄新篇章;創新之船,已讓淮南鼓滿千帆競發的“中國力量”。站在新一輪科技創新和產業變革的前沿,淮南已經在掛起的“十三五”科技創新藍圖下列隊整裝,喊起時代的號子:“惟創新者進,惟創新者勝,惟創新者強”。大時代需要大目標,大目標需要大情懷和大擔當;茨希咴谝粭l資源型城市創新發展,轉型發展的大路上。
(張純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