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1948年開始,國民黨軍隊在戰場上節節敗退。中國人民解放軍正以雷霆萬鈞之力、摧枯拉朽之勢在戰場上由北向南奮力推進,其勢銳不可擋。
當時,國家黨殘兵劉汝明部有一個連的兵力駐守在淮河南岸洛河橛澗寺的廟宇里,距淮河岸邊有3里之遙。該部妄圖借助淮河天塹再茍延殘喘幾日。
1949年1月剛進入中旬,蘇豫皖軍區6分區12團的官兵正在懷遠縣常家墳一帶集結休整。從1月13日開始,洛河街坊發現街頭和河對岸的陸家灣附近,比平時多了一些挑貨郎擔的,還多了一些搶刀磨剪子的。后來人們才知道,他們都是解放軍的便衣偵察。
1月17日上午,12團的官兵在團長蔣翰卿、政委霍大儒的率領下,由常家墳附近的小朱集運動到陸家灣以北的灣地里待命。隨后不久,人們看有4名全副武裝的戰士每人騎著一匹戰馬,在淮河北的堤壩上來來回回好幾趟。鄉民們知道,這4名身著灰軍服的人是解放軍的偵察員。他們沒發現有異常情況,便迅即返回部隊。
12團的戰士在南渡淮河之前,大約下午一點多鐘,架起六零炮向南岸西灣的田野里發射了三發炮彈。在此之前,劉汝明的殘兵早已聞風喪膽,逃之夭夭。
陸家灣的河下有兩個碼頭:西邊的叫陸家渡口,東邊的叫陳家渡口。戰士們在兩個渡口共募集到大小渡船漁船十七只。首長一聲令下,滿載武裝人員的大小船只奮力地向對岸劃去。經過3個多小時的搶渡,12團的官兵已全部到達南岸。當時已是下午四點半的光景。
部隊戰士列隊整齊后,從望淮樓下進入洛河街。歡迎的市民已是里三層外三層地簇擁著解放軍戰士。年輕人組織高年級的小學生張貼標語,歡迎解放軍部隊解放淮上古鎮洛河街。熱情的老街坊敲起歡快的鑼鼓祝賀洛河街獲得解放。
由于時間緊迫,12團的官兵又兵分兩路,分別向九龍崗和田家庵進軍。翌日,即1949年1月18日,部隊首長和有關方面負責人在九龍崗召開萬人群眾大會,隆重宣布淮南獲得解放。
(宮崇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