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淮南市第一個黨組織負責人——曹蘊真
安徽省淮南市壽縣小甸集是一個不起眼的普通小鎮。然而令小甸人乃至淮南壽縣人民都感到自豪的是,這里曾是安徽最早的農村黨組織誕生地。
說到淮南市乃至安徽省的第一個黨組織小甸集“特支”,不能不提及創建小甸集“特支”并任第一任書記的曹蘊真。
曹蘊真,淮南市壽縣瓦埠鎮人,1922年加入中國共產黨,是淮南市入黨最早的共產黨員。他是壽縣早期黨、團組織的創始人之一,曾任安徽省第一個黨支部——壽縣小甸集特別支部的書記。他還曾擔任黃埔軍校第三期政治部宣傳科員,參加過北伐。1927年10月,由于積勞成疾,不幸逝世,年僅27歲。
曹蘊真1901年出生在壽縣瓦埠鄉曹家崗村一貧苦農民家庭。幼年就讀于反清革命黨人張樹侯門下。1919年進入蕪湖公立職業學校學習,同期學習的還有壽縣的薛卓漢、曹淵等,畢業后,曹蘊真、薛卓漢等人轉入上海大學讀書。
1919年,在蕪湖讀書的曹蘊真,受五四運動和進步教師的影響,積極參加學生運動。此時,他開始接受到馬克思主義的啟蒙教育,并如饑似渴地閱讀進步書籍,特別是在聽了惲代英同志的“反對帝國主義”、“廢除二十一條”、“青年運動道路”等演講之后,受到很大的鼓舞和啟發,思想覺悟逐漸發生了變化,更加傾向革命。1920年前后,他曾寫下了一首明志詩:“祖輩辛勤夜不眠,嚴君整日重擔肩。頻遭欠歲難溫飽,那堪兵燹苦連年。國事紛紜病夫態,山河破碎不忍看。尋求真理狂瀾挽,展望神州換新顏。”此外,他還在自家門口豎一塊石碑,自刻碑文:“我是泰山石,順我者昌,逆我者亡。”借此,以表達自己堅強的革命信念和大無畏的英勇氣概。
1922年春,曹蘊真在上海經施存統介紹,加入中國共產黨。不久,他受黨派遣,回鄉開展革命活動。他以壽縣在外地加入中國社會主義青年團的青年學生為骨干,成立了由上海社會主義青年團領導的特別支部,并擔任特支書記。這個團組織,是曹蘊真根據黨中央指示精神組織起來的,以便為建立黨的組織準備條件。
1923年冬,曹蘊真和共產黨員薛卓漢、徐夢秋,根據黨的指示,從上海返回家鄉從事發展黨組織的任務。他們先后介紹了上海大學學生方運熾、小甸集小學校長曹練白和在宣城省立第四師范讀書的陳允常等人入黨。不久后,他們在小甸集召開黨員會議,成立了中共壽縣小甸集“特支”,特支書記曹蘊真,特支直屬中央領導。設有交通員,負責來往通訊。
小甸集“特支”的成立及其革命活動,開創了我黨在安徽早期革命運動的先河。最早將馬克思主義真理運用到具體社會實踐上,建立黨的組織,開展革命活動,就是在壽縣的小甸集。也就是說小甸集“特支”的成立,表明了小甸集是安徽最早沖破帝國主義、封建主義勢力,高舉新民主主義革命大旗的地方。
小甸集“特支”成立后,特支成員分別深入群眾,調查農村實際情況,宣傳革命理論,培養積極分子,發展黨、團員,籌建農會、婦女會等群眾組織。經過努力,他們于1924年建立了宋竹灘和瓦埠兩個支部,發展黨員20余人……當時,黨中央常給予小甸集特支指示。為了這些指示不被敵人發現,黨中央的指示有時寫在舊小說書的筒子頁內,有時用米湯寫,收到后用酒精擦擦字跡就可顯現。
小甸集“特支”成立后,黨中央不斷地給小甸集“特支”以指示。其主要任務就是:對內發展黨員,對外發展組織。在曹蘊真的帶領下,以小甸、瓦埠、李山廟為陣地,深入群眾,調查農村實際情況,傳播革命理論,培養積極分子,發展黨員、團員,籌建農會、婦女會等群眾組織,進行革命活動。
1924年5月,根據黨中央指示,經上海黨組織介紹,曹蘊真離開壽縣到廣州報考黃埔軍校。1925年,曹蘊真返回壽縣,繼續領導開展革命斗爭,組建了壽縣第一個農民協會——壽縣五區農協會,會員達200多人。1926年初,籌辦中山學校,領銜發表《壽縣中山學校發起宣言》。1926年冬,曹蘊真率數十名黨、團員奔赴武漢,參加北伐。
1927年秋,大革命失敗后,為了保存革命有生力量,黨中央決定派曹蘊真等一批優秀共產黨員赴蘇聯莫斯科學習。由于勞累過度,他的肺病急劇惡化,未能前往,黨組織派人護送他回到壽縣養病。養病期間,他始終充滿著革命的樂觀主義精神,同病魔作頑強的斗爭,渴望早日康復,繼續為黨工作。當家人為他的病情傷心時,他卻說:“沒有艱苦奮斗,流血犧牲,就不能換取革命的勝利。我把青春獻給黨,革命的鮮花會開得更紅。”不久,曹蘊真終因病情加重不幸逝世。
2004年清明前夕,安徽最早的黨組織——中共小甸集特支的創始人、革命先烈曹蘊真的紀念碑,在烈士家鄉落成。“我把青春獻給黨,革命的鮮花會開得更紅”,曹蘊真這句曾經激勵過無數革命志士的遺言再次教育了大家。
曹蘊真的一生雖然是短暫的,但他為革命所作的貢獻卻是巨大的。他和戰友們創立的革命業績,永遠閃耀著奪目的歷史光輝。 (本文材料由淮南市委黨史研究室提供)
(記者 李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