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一組漫畫談中日家庭教育觀念
看到一組漫畫,畫的是兩個孩子的兩次考試。小明第一次考了100分,臉上印著家長的唇印,第二次考了98分,臉上是鮮紅的手掌印痕。另一個是小強,第一次考了55分,不及格,當然臉上“獎勵”著巴掌印痕,而第二次,小強考了61,進步了,臉上“彰顯”著父母熱烈的唇印。兩組漫畫生動地“曬出”了當前家庭教育中普遍存在的現象,也由表及里地引出今天的問題,如何對待孩子的考試?如何對待分數?
筆者不禁想起多年前一個朋友告訴我的真實故事。他在北京求學,課余時間到一個日本商人的家庭做孩子中文教師,小學三年級的孩子有次考了99分,被爸爸揍得滿眼金花,哭得稀里嘩啦的,我朋友很難接受,與男主人就孩子的教育進行了探討,具體內容他沒有和我說,但是他被日本人對孩子近乎變態的嚴厲和苛求震撼了。
這個震撼我也有過。上世紀九十時代,孫云曉在報告文學《夏令營中的較量》已經得出了結論:多年后,中國這些獨生子女無法和同時代的日本人較量,壓根不是對手。文中介紹,日本孩子很小就在寒冷的天氣里冬泳、裸身打雪仗,很小的時候就一個人上學回家,而我們的孩子多是溫室里的秧苗,上學接送,四個老人圍繞一個孩子轉,基本沒有生活自理能力。此文一出引起教育界的軒然大波,這也是后來教育部門力推素質教育的一個“火捻子”。
日本自明治維新后,教育觀念西化,對教育極端重視并注重投入,加上與生俱來的危機感,也使得這個彈丸小國在二戰的廢墟中迅速崛起,成為綜合實力傲視群雄的強國。在日本崛起的過程中,教育觀念,特別是家庭教育對孩子灌輸的嚴謹、細致、認真、自律、自主、創新、抗挫等,包括對中國優良的傳統文化的繼承和發展都遠勝于文化母體。
我們回過頭來通過這組漫畫反思一下,我們如何對待孩子的分數和考試?如何在與日本教育觀念的碰撞中,來升華我們的教育觀念,來深化我們的教育改革與發展,來改變改善我們家庭教育的方式方法?考試是檢驗孩子階段性教育成果的有效手段,這個手段已經泛濫成災,“考考考,老師的法寶;分分分,學生的命根”。如圖所云,家長的臉上的陰晴圓缺基本可以判斷孩子的考試成績,對孩子的分數,賞罰分明的家長當然不會等閑視之,那鮮紅的唇印和暗紫的掌印就是例證。更有甚者,自詡為“狼爸虎媽”們把這種棍棒教育演繹到極致,難說這不是孩子的夢魘與噩耗!在我升學時,考試之風還沒有現在那么濃烈,盡管如此,我依舊經常夢見考試不過關,做不完試題,被各種考試夢驚醒。
日本人有個觀念,“教育是最廉價的國防”。日本的迅猛發展固然與政府重視科技尊重人才有關,但是更重要的是日本把素質教育貫穿于一個人成長的歷程中,學校、社會和家庭的每一個細節都能體現對孩子的獨立自主、開拓創新、吃苦耐勞的培養上。我們推行素質教育很多年了,但是作為一個曾經的教育工作者,清醒地看到“高考指揮棒”無處不在,升學率壓得學校和老師喘不過氣來,由此帶來的擇校難、學區房等社會熱度居高不下,難怪有家長慨嘆:孩子,我知道你累,但是別人都在飛!
祈愿“唇印”和“掌印”不再與孩子的分數掛鉤。
祈愿考試不再成為孩子的夢魘與噩耗。
( 岳葆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