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崗湖觀荷
望著焦崗湖的千畝荷花,我最初的感覺是震撼,繼而就是無比的欣喜了。在這千里長淮的中游腹地,不僅有六萬畝煙波浩淼的湖面,更有這宛若人間仙境的千畝荷花淀。面對這盛大的花事、萬千的嫵媚和漫天的荷香,我又怎能不為之欣喜若狂呢?
天空正落雨,不過卻正應了觀荷的心境。看著一朵朵艷紅的、粉白的荷花在雨中俏麗,讓人不由得平生出幾許歡喜。一眼望去,荷葉蒼蒼,或俯或仰,萬綠叢中,朦朧麗色。細細看來,亭亭一莖,上托芳華,下擁團葉,濯姿浣影,流馨泄香,恰似對鏡佳人、出浴美女,凌波仙子。那嬌小的素白的荷花,像是純潔無瑕的女孩,顯得是那樣的清麗和淡雅。那豐潤飽滿的粉色的荷花,就像是情竇初開的少女,面對自己的情郎,露出了嬌羞的紅顏。而那燦爛綻放的紅荷,更像是披著嫁衣的新娘,渾身上下透露著喜氣,散發著迷人的風韻和熱烈的芳香。
在荷花的下邊,有著綠色的闊大的荷葉,鋪陳著一片片柔軟而溫暖的綠,隨著微風輕輕擺動。蜻蜓穿梭于荷葉和荷花之間,有蜻蜓落在未開的小荷上,便讓人一下子想起了“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頭”的句子,心中不禁感慨詩人觀察事物的細致,也為自己捕捉到這個精彩的鏡頭而莞爾一笑。
離這千畝荷花淀不遠,便是著名的歐蘇堤,相傳北宋大文豪歐陽修被貶為潁州太守時,曾與弟子蘇東坡在此興修水利,并搭臺建廬,授教各種知識與農人,傳稱歐蘇臺,人們為了紀念他們的功德,便將這條大堤稱為歐蘇堤。看來,只要是做過對人民有益的事情,人們便會永遠地紀念他。而提到歐陽修和蘇東坡,便不能不提到他們吟詠荷花的佳作。他們因這荷花填寫過無數優美的詩詞,想必是很愛荷花的。歐陽修的七絕《荷花》寫得很妙:“池面風來波瀲瀲,波間露下葉田田。誰于水面張青蓋,罩卻紅妝唱采蓮。”好像是真的看到了一位清麗脫俗、環佩叮當的荷花仙子一般。而蘇東坡是填詞的高手,留有一闋《永遇樂》傳世:“明月如霜,好風如水,清景無限。曲港跳魚,圓荷瀉露,寂寞無人見。 如三鼓,錚然一葉,黯黯夢云驚斷。”豪放的蘇東坡,在填寫這闕關于荷花的詞時,卻也透著幾許蒼涼了。
美麗的傳說
站在這清香四溢的千畝荷花淀中,一時恍惚,仿佛誤入了仙境,我不由自主地想起了關于荷花的美麗的傳說,其中,最出名的有兩個。
一是說荷花是王母身邊的一個最美貌的侍女玉姬的化身,因為玉姬羨慕人間雙雙對對、男耕女織的生活,在河神女兒的陪伴下,悄悄地飛來杭州西子湖畔,兩位仙女看到明鏡般的湖水煞是喜歡,便跳入美麗的湖中戲水。天快亮了,河神女兒要玉姬趕快返回天宮,玉姬哪里舍得這美好的人間。王母娘娘知道后,順手拾起蓮花寶座把玉姬打入湖中,還惡狠狠地罵道:“我要把你打入淤泥,永世不得再登南天。”玉姬,見人間自由而動凡心,愛西湖秀麗流連忘返,結果被霸氣專制的王母打入西湖湖底而身陷污泥之中。玉姬僅僅為了追求自由,僅僅試圖接觸美好,就遭遇了無限的痛苦和無望的人生。她雖然被詛咒在污泥里,卻在難耐里匍匐,在忍辱里涅槃,最終汲取了大地萬物和日月的精氣,化身荷花,倔強地挺起了身,抬起了頭,向無盡的蒼穹驕傲地展示自己絕色的容顏,這就是“出污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的荷花!這就是“香遠益清,亭亭凈植,可遠觀而不可褻玩”的玉姬!
第二個傳說是將荷花比做了美女洛神。傳說洛神是伏羲皇帝的小女兒,從小體弱多病,纖麗如玉樹臨風,美艷如荷花戲水,深得人們的喜愛。沒有家庭的羈束,她整日在大自然的懷抱里徜徉,潛移默化地感受自然的毓秀鐘靈。一天,她來到洛水河畔,洛水懾服于她的魅力,傾倒于她的神采,向她求愛。粼粼波光幻化出萬千絢麗的景象,靄靄水霧又為之蓋上隱約的輕紗,那沙岸花樹,水潭崖影,涓涓細流,那洶涌的巨浪,險峻的峽谷,廣闊的灘口,無不迷離夢幻,好似仙境一般。最終她為洛水所打動,發誓要做一枝荷花,生長于洛水之中,于是便投身洛水的懷抱。伏羲帝尋找到洛水河畔,只見碧波漾漾,一位絕色佳人從水中冉冉浮起,正是他要尋找的女兒。但女兒與洛水再也不能分開了,于是伏羲帝便封女兒為洛水的神祗,封號洛神。
風流才子曹植是這樣描寫的:“遠而望之,皎若太陽升朝霞;迫而察之,灼若芙蕖出綠波, 纖得衷,修短合度。肩若削成,腰如約素。延頸秀項,皓質呈露,芳澤無加,鉛華弗御。”清代張祖同的《秋荷》寫到:“洛神仙步凌波。襪羅不染珠塵碎。銀河小影,玉奩嬌語,未應無意。解佩守褰裳,相思只在,美人秋水。”他們的描寫都是極致的美麗,真好似一幅美人秋水圖,令人心向往之,引發無盡遐想。
心底的荷香
荷花,古稱芙蓉,俗稱蓮花,花朵艷麗,人們喜歡用“出污泥而不染”來形容它的高貴。三皇五帝到今,人們一直喜歡荷花,贊美青睞她,把她當做仙子看待,文人騷客紛紛填寫詩詞贊美她,荷花與文人自古結下了不解之緣。
早在《詩經·國風》“山有扶蘇”中就有描寫荷花的詩句:“山有扶蘇,隰有荷華。不見子都,乃見狂且。”著名詩人屈原在他的千古名作《離騷》中這樣描述自己對荷花的喜愛:“制芰荷以為衣兮,集芙蓉以為裳;不吾知其亦已兮,茍余情其信芳!”在這里,男女情愛在荷花的映照下顯得更加的美好,情感也愈加顯得高雅。
曹寅寫有一首《荷花》詩,令人叫絕:“一片秋云一點霞,十分荷葉五分花。湖邊不用關門睡,夜夜涼風香滿家。”看,翠綠的荷葉、粉紅的荷花美似秋云,恰似晚霞。這秋云和晚霞既是荷塘的背景,又是荷葉和荷花的比喻。全詩寫出了優雅的環境、美好的夜晚和美麗的荷花,讀這首詩恰如身臨其境,芬香撲鼻。
杭州的荷花因玉姬的傳說而名聞天下,宋代柳永作《望海潮》,詠西湖稱“有三秋桂子,十里荷花”,更兼有楊萬里錦上添花,詠有“畢竟西湖六月中,風光不與四時同。接天蓮葉無窮碧,映日荷花別樣紅。”于是,這十里荷花便更引得游人如織,觀者如潮了。
而紹興沈園的荷花更是不同,也許是多了幾分陸游與唐婉《釵頭鳳》的情深緣淺,看著每一朵的荷花都顯得孤單,滿含著江南女子的含蓄和憂傷。雖是并蒂的少,單只的多,但荷的莖卻都直直地挺立著,透著一種不屈服的倔強。
為什么要單單去提紹興的荷花呢?這就要提起一個倔強的紹興人了,這人便是朱自清。朱自清的《荷塘月色》寫得好,雖然清華園里的荷塘并不算大,但心里一直頗不寧靜的朱自清,怎么算也還是一個白領的他,最終選擇了拒領美國人的食品,在饑餓和病痛中高傲地離開了人世。怎么去想,都似乎受了些荷花的影響。而離開人世的朱自清,在人們的心目中,除了他那清癯溫和的面容,穿著一身半舊西裝,一手拿著書,一手攜杖,慢步走在清華園林蔭路上的身影,就是那一大片皎潔月色下的荷塘了。那片布滿月色、蛙聲悠揚的荷塘就是讀書人骨子里的傲氣和心中的倔強。
一代文豪沈從文在“文革”中的一段經歷,更是使人們對荷花帶來的思索而感慨不已。那是在文革初期,沈從文不僅遭到無數次的批斗,而且每天還要負責打掃歷史博物館的女廁所。后來,他又被強制下放到多雨泥濘的湖北咸寧接受勞動改造。沈從文在飽受踐踏的痛楚中,給他的表侄、畫家黃永玉寫信道:“這兒荷花真好,你若來……”
一句話,竟使那段苦難的日子洋溢著荷花的芬芳,“荷花真好。”身陷苦難的沈從文卻仍為荷花的盛開欣喜贊嘆不已,腳下雖多雨泥濘,眼前卻荷花正好。說這話時,沈從文的心中也一定是開滿了荷花,這里的荷花成了讀書人一種趨于澄明的境界,一種曠達灑脫的胸襟,一種面臨磨難坦蕩從容的氣度,一種對生活童子般的熱愛和對美好事物充滿向往的生命情感了。
我們在面對生活的時候,是必須看破表象而去仔細探尋其內在的因果的。要做一番事業,是必須要經過充分的準備的,而這個準備可不是一朝一夕能夠做到的,是日積月累的積淀和承繼,是需要很高的自身修為的。即使是在別人還看不出來的時候,那你的心中也要明白,自己是不是具備了驚艷綻放的條件。如果需要你盡情發揮、展示才華、綻放美麗的時候,你可一定要做好了準備呀。
一旦條件和時機成熟,就一定會像這荷花一樣,“蟄伏淤塘無人曉,一朝綻放天下驚”了。
作者簡介
趙立新:中國散文學會會員、中國民間文藝家協會會員、安徽省作家協會會員、安徽省網絡作家協會執行秘書長、安徽省散文隨筆學會副秘書長、安徽省民間文藝家協會理事、淮南市民間文藝家協會副主席,淮南市作家協會秘書長。
作品入選《中國散文大系》、《中國散文精選三百篇》、《中國最美散文》和《散文里的中國》等書籍,榮獲中國散文華表獎杰出成就獎、首屆全國人文地理散文大賽一等獎、中國散文學會當代最佳散文創作獎、“紅高粱之約”第二屆全國人文地理散文大賽一等獎、安徽省作家協會首屆散文大獎賽“淮河散文大獎”和首屆“淮南子文學獎”。
著有散文集《飛雪千年》和《華美的愛情》。
毛集·趙立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