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家集·葛新成
壽縣,古之壽州、壽春,軼聞傳說頗多,很多的成語、典故大家耳熟能詳,像“投鞭斷流”、“風聲鶴唳草木皆兵”、“一人得道雞犬升天”、“人心不足蛇吞象”等。之所以稱之為古城是因為它在西漢時期已建郡,為淮南王劉安所統治諸侯國的定都。壽縣是國家歷史文化名城,歷史久遠,4次為都,10次為郡,人文積淀豐厚,是楚文化故鄉,中國豆腐的發祥地,淝水之戰的古戰場,素有“地下博物館”之稱。
酷愛尋古探幽的我閑來無事在一位老兄的陪同下拜訪了這座古城。自四頂山南行約兩公里即到達古城的北門,在四座城門中北門也是現存僅次于東門的一座城樓,包括甕城在內都完好無損,在此還可以覓得歷史的痕跡,布滿綠苔的城墻、留下車轍的青石板路似都在證明著它年代的久遠。
登上城樓極目眺望,遠處的四頂山、高速路、麥田盡收眼底,護城河、垂柳林、蘆葦蕩,恍若當年淝水之戰的逝者尚在不盡地傾說。
沿城墻漫步,思維來個穿越,想象著當年壽春的景致。“劉”字的錦旗在城墻上迎風招展,三五兵卒持戈挎劍警惕地審視著城外的一切,保護著城內百姓的安寧。如今的靖淮橋旁想必應該是當初的吊橋處,橋上車馬喧囂,人流穿梭。
東北角那令今人始終困惑的排水系統尚存,讓人們不得不驚詫古人測量的精準。遠在幾千米之外的泄洪處卻可保持洪水肆虐時只到城垛就不敢再囂張的上漲,要知道這個排水系統同時還承載著排污的功用。
沿北門的中心街入城,向老博物館走去,期待著能尋出一些古蹤。一路走一路問,行了約半個多小時才找到,原來是一座古剎“報恩禪寺”。風過處,唯有門前的七級鐵塔發出叮咚的鈴聲,據說寺內有幾株千年的銀杏見證著這里的滄桑巨變,以及人們對歷史的反思。
說到劉安,因為他發明的一道美食“東方龍腦”豆腐和編撰的名著《淮南子》,至今仍為人們所津津樂道。作為一個諸侯王,在歷史的長河中可謂多如牛毛,能留給后人這兩樣東西,對自己、對歷史都可以說是無愧了。
沒有看到老博物館的尊容,只好到新博物館去看看,在西大街一座五層高的西漢風格建筑,不言自明地敘說著這座城池的歷史淵源。在三層的展廳里分別介紹了壽州的演變、人文、非遺,仿制的大漢鼎讓人知道高鐵站前的那個金鼎的克隆原型。給人印象頗深的是在廉政主題中歷數了古城歷史上的廉吏,這也算是對歷史的挖掘和敬重了。
博物館的斜對面為泮宮和魁星樓,顯示著這個古城曾經對文化的推崇。泮宮即學府,如果按建制理解的話應該相當于現在的大專檔次,內設有孔廟供奉。但如今的泮宮卻再也難以看到往日的舊貌,一條街道貫穿其中,仿佛一刀斬斷的文明,路南的泮宮大門形影凋零,路北的孔廟空曠寂寥,那兩棵千年銀杏樹無奈地審視著改朝換代和更替興衰。
一下午的時間很短,不知不覺已日薄西山,從南門返回時,回望城門,很讓人唏噓不已。滾滾東逝水的歷史,早已不知不覺烙印在人們的記憶里。
作者簡介
葛新成,中國監獄工作協會理論研究骨干、安徽省心理咨詢師學會理事,先后在報刊、雜志、網絡發表散文數十篇,部分作品被《云自卷舒心自飛》收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