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出江湖待后生
(接上篇)
神酒引動恩怨來
一干人等驚呆了,皇帝正與大臣議政,一個轎夫突然插話,此是大不敬的大罪一件。
就在旁邊的大臣正要上前訓斥和珅大膽時,乾隆問話了,“叫什么名字?”
“奴才叫和珅,鈕祜祿氏,正紅旗人。”
“解釋得好,朕就是這個意思。這小子,有點意思!”
這一次,和珅給乾隆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沒想到一個抬轎的,竟然對經書有深刻的理解,也許他是蒙對的。但一個月后的一天傍晚,和珅奉命給乾隆抱幾本書來,正巧乾隆在讀《孟子》。
殿內已暗,乾隆看不清注釋,叫和珅掌燈。和珅便問是《孟子》中的哪一段,當乾隆告訴他后,和珅立刻將后面的注釋完完整整地背誦出來。
這一下,乾隆算是吃了一驚,覺得這個長相俊秀的年輕人造詣非淺,立即任命他為亁清門御前侍衛,一個月后,和珅又成為皇帝御前侍衛。
和珅本與這同昌酒八桿子也打不上。但世事無巧不成書。和珅當了御前侍衛,便與這同昌酒有了聯系。
和珅這個人,待人和藹熱情,他的處世原則是,收人錢財,必給人辦事。先主動交人,若被拒絕,也要睚眥必報。當了皇帝身邊的護衛,大臣給乾隆爺送個土特產,首先要經過御前侍衛這一關審查,然后放行。若和珅一把嚴了,大臣通往皇帝的道就斷了。所以,懂事的大臣,在給皇帝上供后,當然也要備上一份讓和珅笑納。這是宮中嘴上不說卻執行嚴格的規矩,誰當御前侍衛,誰都能得一份。靠山吃山,靠皇帝吃皇帝,再自然不過。既然是乾隆爺想喝的同昌酒,也算個稀罕物,給和珅弄一份當個新鮮嘗嘗,和珅也不會當作多大的事。
然而,方簡卻沒這個機敏,他覺得這個御前侍衛雖然長相英俊,待人熱情,也頗有學問,但渾身散發浮華之氣,眸中暗含銅臭之影。特別是方簡多次在參加御前會議提前到時,聽到和珅向乾隆打張廷玉、紀曉嵐、劉墉等人的小報告,心中極為反感。道不同,不相謀,他對和珅是敬而遠之,加上亦師亦友的方苞經常對他說功名并非只在朝堂,他已萌生了退隱回鄉的思想,也就沒什么地方的土特產讓這年輕人笑納。
這一來,本來并沒有把同昌酒放在心上的和珅,反而惦記上了。他沒想到這個比他和珅還低一級的正七品編修不給他面子,他認為方簡傷害了他。
一天乾隆在養心殿召開御前會議,方簡按例參會記錄,剛到前殿,就見和珅已經笑瞇瞇地下臺階,一路小跑來迎接,弓著腰,邊陪伴著方簡走,邊問道:“方編修近日修編國史,想來頗有心得,也說出來彼此共享。”方簡搖搖頭,笑笑,“和侍衛見笑了。近日只是編校四書,作些補注釋義,何來心得。”“補注釋義,也是了不得,了不得啊。四書為前言,注釋卻為今義,足見大人厚積薄發。拿出來讓我等學習,不也如同昌補酒,讓人養心增智、蕩氣回腸嗎?方大人可不要吝嗇。這都是宮中的規矩,方大人可別壞了它。”一番話,弦外之音分明。方簡點點頭,未及答話,人已經進了養心殿。
一晃數月,沒見方簡一點動靜。和珅便覺得方簡是個不識抬舉、不懂規矩的書呆子,必須教訓教訓他。
機會來了。
一天,奉乾隆之命,和珅到翰林院找左傳通釋,他有意經過方簡的辦公桌,一看方簡不在,便讓人去找書,自己隨手翻翻方簡的所寫的草稿。突然有一句詩映入眼簾,“可知草莽偷垂淚,盡是詩書未死心。”這不是浙江仁和縣卓長齡的反詩嗎?和珅又翻翻,看到方簡可能閑坐無聊寫的四句詩:“山中多濕氣,林間無清風。樹高蟬難起,云深知幾重?”一回到養心殿放下書,和珅一下跪在乾隆面前,乾隆一愣,向他投去疑問的眼神。“奴才方才到翰林院,發現方簡反詩,奴才不敢隱瞞,斗膽報告陛下。”見乾隆招招手,和珅急忙將方簡的草稿捧上去。 (未完待續)
(孫獻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