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玲和她的《牡丹畫》
原本我是不認識中國畫女畫家姚玲的,只是在朋友的網上空間里見過她的牡丹畫?墒请S著《姚玲中國畫集》2016年由安徽美術出版社出版,先后有十幾家網站熱忱推介,我隨之有了想結識她的念頭。經過打聽,才知她竟是我一位朋友的閨中蜜友,這樣就有了走近女畫家的機緣,才有了品茗賞畫,暢談胸襟的快事,也才真正把一幅幅花團錦簇的牡丹畫和眼前的這位風姿綽約青春靚麗的女畫家聯系起來。
花鳥畫歷來是中國畫的重要的組成部分,歷史上就出現過群星閃爍的大師巨匠。自然界的樹木、花草、魚蟲、禽獸,本有它自身的生命密碼和生長軌跡,可是在人們的哲學、文化、習俗的觀照下,被賦予了各自不同的品格。“歲寒三友”的松竹梅,迎風傲雪、堅貞不屈,成了文人雅士修身養性的楷模,“出污泥而不染”的荷花,以“富貴不能淫,威武不能屈”高雅潔白的形象贏得了世人的贊頌。而牡丹在人們的精神世界里更有著不同凡響的映象。
牡丹花,雍容華貴,有富貴之象,千百年來始終象征著欣欣向榮、國富民安的太平盛世,寄托著世世代代平民百姓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和愿景。于是,牡丹成了花鳥畫家創作的重要題材之一,深受歷代文人墨客贊譽刻畫“……唯有牡丹真國色,花開時節動京城”,“何人不愛牡丹花,點斷城中好物華,疑是洛川神女作,千嬌萬態破朝霞”,“傾國姿容色,多開富貴家,臨軒一賞后,薄萬輕千花”等耳熟能詳的詩作數不勝數。尋常百姓也都喜好用一幅牡丹花的畫作來裝點自己的高堂陋室。
牡丹花在眾多的花鳥畫題材中,又是很難掌控和把握的畫種;^敷色多樣,花葉托花呼應,畫面既整體又要有節奏,方可氣韻生動,才可富有藝術感染力。一幅牡丹圖大可看出畫家的功力深淺和文化修養的高低。
畫家姚玲的畫作中,梅蘭竹菊也常駐筆端,但牡丹始終是她專攻的畫作題材。牡丹在畫家姚玲的筆下便有了萬千風情,讓觀者贊賞不已。
姚玲的牡丹畫作,既有用無骨畫法,參以勾線填色,她把兩種畫法和諧統一在女性細膩的情愫之中,筆墨堅實,色彩鮮明,枝葉繁茂,花冠艷麗,花開熱烈,如火如荼,畫面濃麗熱烈,飄逸瀟灑,達到了雅俗共賞的藝術效果,呈現出一派姹紫嫣紅美不勝收的景象。也有牡丹、或壽石、或青花,或蝶,或鳥,構圖自然緊密,紅花綠葉,交雜相間,斑斕奪目,生機勃勃,初呈老辣剛勁之氣,金石強悍與寫意放逸協調統一,另具一番氣象。
中國畫是極講究筆墨功夫的。姚玲的畫作中的線和面,墨與色,抑揚頓挫,疏密粗細,快慢虛實,濃淡干濕,無不顯現著她作為女畫家的才思、情思和功力。賞讀姚玲的牡丹畫作,真有俯身親近牡丹之沖動,花葉拂衣,香氣裊裊,與花共語,搖曳心旌,心與情俱會得到純凈和升華。
傾心交談中,當憶起她的學畫之路時,畫家自己感喟良多。姚玲出生在一個知識分子家庭,家學深厚。父親擅長書法,姚玲幼年多有熏染,七八歲她就臨摹小楷,前后經年,但囿于學業,斷斷續續,淺嘗輒止,雖如此,這段經歷,也為她日后學畫,埋下慧根。參加工作以后,多有閑暇,作為生長、生活在文化名城壽州的她,受濃郁的文化氛圍熏陶,她又重新拿起了毛筆,走上了學畫之路。初入畫境,由于對中國畫一無所知,糊糊涂涂,跌跌撞撞,走了十余年,還是徘徊在藝術大門之外。直到2007年,被識才的中國畫著名畫家朱寶善先生收為弟子,才算真正走上藝術之路。
光陰荏苒,一路走來,姚玲的畫作漸入佳境。她把色彩與墨色融為一體,豪放中不失精微,傳統中不乏個性和現代感,用筆剛柔相濟,蒼勁老辣,極富彈性,粗獷處狀如屈鐵,很難相信出自弱女子之手。
當我把裝幀精美的《姚玲中國畫集》輕輕合上,放于書桌案頭,那幾十幅凝聚著女畫家心血的畫作還在我眼前浮現,而思緒卻如潮水般奔涌。風住塵香花正開。期待女畫家姚玲的牡丹更多,更美,更艷!
(畢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