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出江湖待后生
(接上篇)當時人們在梓潼郡的七曲山建張亞子祠,奉為雷澤龍神。后在唐宋屢被國君封祠,最終被元仁宗封為文昌帝君,掌管文化人命運功名。洛河鎮人建此祠,直接原因與當年淝水之戰劉牢之取得洛澗大捷,斬獲抗擊符堅頭功有關,同時也希望后人能夠文淵開宏,狀元及第。故民國十年(1921),一位名叫方松山的學士,專選在梓潼宮廢墟上興建草屋五間為校舍,開辦了洛河小學,苦修十年,達到鼎盛。一位名叫陳仲貽的,還專門為洛河小學大門題寫楹聯:“洛畔淮干,璀璨文壇,代有紫衣白筆;河深海闊,淵源學術,總須黃卷青燈。”
當然,那城隍廟也是香火甚旺,楹聯格外警人,“勸爾回頭便是岸;與吾見面已無家。”“是神明自具剛嚴面目;愿黎庶各存羞惡心腸。”
古洛河鎮的南面,還有一個大寺,名為橛澗寺,位于洛河鎮南洛河西岸。洛河鎮臨淮濱洛,常受水害,每當春汛春洪水來時,四面汪洋,鎮如飄萍水中之船。前人建此寺,取澗邊下樁以系舟之意,因名“橛澗”。古寺規模宏大,大殿三進,分祀四大天王、如來佛祖、十八羅漢、地藏菩薩等。這寺里楹聯也極警心,這里且記一二:“妙相莊嚴觀自在;真心靜寂見如來。”“佛為救世菩提,地藏金剛,愿諸神靈光永在;橛以中原砥柱,淮安洛晏,祝名區勝跡長存。”
閑話少說,卻說古洛河鎮,汪姓、方姓、宮姓,都是名門望族,相互之間,和諧共處,彼此提攜。洛河鎮的汪家是于明末清初遷來,始祖為汪國士,傳到他的第四代孫汪涔時,已是雍正、乾隆時期,汪家枝繁葉茂,從商者眾多。隨著洛河鎮商業繁盛,街道不斷擴大,鎮東、沿著洛河,又起了一條南北街叫順河街,那街上有一家名叫汪謙的“同昌”商號。主要利用淮水之便,經營鹽業。事業頗也順利。鹽業利益豐厚,想做鹽生意的自然不斷增多,競爭日趨激烈。汪謙感覺不能在一棵樹上吊死,心想,既然做鹽,何不利用鹽來腌制咸菜?
既然想到,立馬實施,利用空地,腌制了不少咸菜,上市售賣,哪知腌菜頗受歡迎,雖然還不是主業,也小有得利。
汪謙是位好酒之人,一天又突發奇想,鹽能腌制咸菜,我用酒不也可以泡制點奇味來,以供延年益壽?這些年跑遍大江南北,也喝過不少中藥材泡酒,雖是益中補氣,但口感滋味不佳,只能當作藥來吃。如果能泡一味口感佳,每天都能喝上二兩延壽酒來,不就更好了嗎?好在街上中藥鋪有好幾家,他便將那能益壽延年、補腎壯陽、明目益氣的中藥材了解個遍。出門做鹽業生意,也不忘走門串戶,到藥行向藥師們請教。回到家中,便將弄來的中藥,選不同的酒,分門別類泡制,然后把方子一一詳記。不合口的,換方再泡,反正家大業大,不在乎這幾個小錢。漸漸,一方以高粱大曲酒為酒基,由黨參、砂仁、豆蔻、藏紅花等20余種名貴中藥材,再輔以冰糖、蜂蜜,并以紅米為著色劑的酒,浸泡出來了,讓人眼睛為之一亮,汪謙仔細察其色澤,橙紅晶瑩、似有琥珀之光;嗅其味,芳香濃郁,亦含參材之氣;試其口,黏稠若漿,更覺口感上佳。但其功效如何,還不可知,汪謙便拿自己驗證,每天整個二兩,喝了近一年,果然眼開目明,氣足勁健,連以往的關節炎也在不知不覺中消失了。 (未完待續)
(孫獻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