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4日,記者從市文廣新局獲悉,淮南市壽縣城墻、蚌埠市鳳陽明中都皇城城墻與南京、西安、臨海、荊州等8處地方明清城墻于2011年被“打捆”列入《中國世界文化遺產預備名單》。在過去的幾年內,壽縣古城墻申遺工作已經完成遺產本體的學術研究、制定城墻文物本體保護修繕工程方案等一系列工作。日前,已正式向國家文物局遞交申報材料。
據悉,申遺將于2017年8月底前迎接國內外權威專家的最終考察,2018年6月底前接待最終考察與世遺評審,迎接世界遺產大會的召開。
壽縣古城墻是全國屈指可數的保存完好的城墻之一,是第五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之一,也是目前世界上保存最完好的古城防體系,是國內保存最為完好的宋代古城墻,同時還是全國保存較完善的七大古城墻之一,比山西平遙古城要早一百年。
據史料記載,今壽縣古城墻始建于宋朝(1068~1224年),是棋盤式布局的一座宋城。城墻有四門,東門稱為賓陽,南門稱為通淝,西門稱為定湖,北門稱為靖淮。而四門的甕城也依然保存。由于壽縣地處襟江扼淮的重要位置,千百年來一直是兵家爭奪的軍事重鎮。因此,歷代對其城垣修筑頗為講究,屢毀屢建,日益堅固。公元383年,在壽縣古城發生的淝水之戰是中國歷史上最著名的以少勝多的戰役,成就了風聲鶴唳、草木皆兵、投鞭斷流等歷史典故。
據光緒《壽州志》記載,壽縣城墻重建于北宋熙寧年間(1068-1077),明清時曾多次修繕,歷經九百多年的滄桑,迄今完好,充分反映了中國古代勞動人民的聰明智慧和高超的建筑技藝。
圖一:全國屈指可數的保存完好的壽縣古城墻。
圖二:賓陽門城門上的淝水古戰場遺址赫然在目。
(記者 張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