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一段時間,淮南有一位民警逐漸成為人們談論的話題,憑借多年中國古詩詞積累,他走上了央視《中國詩詞大會》,他富有磁性的朗誦《登幽州臺歌》贏得了陣陣喝彩。3月1日下午,淮河早報、淮南網(wǎng)記者在淮南經(jīng)濟開發(fā)區(qū)公安分局采訪到王紀波,感受到他對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熱愛。
腹有千首詩 朗朗口中誦
在2月19日央視播出的《中國詩詞大會》上,王紀波作為攻擂者最后一個走上擂臺,“我是王紀波,來自于安徽淮南,是一名熱愛詩詞的人民警察……”在隨后和節(jié)目主持人董卿的對話中,他比較自信地稱自己基本會背大約4000首古詩,讓董卿和現(xiàn)場嘉賓頗感驚訝。在節(jié)目中可以看出,王紀波當時還是非常緊張的。在接下來的比賽中,王紀波出師不利,在董卿的要求下,王紀波背誦了陳子昂的《登幽州臺歌》,他抑揚頓挫的聲音博得陣陣掌聲。第一次登臺十分遺憾,但王紀波很有信心卷土重來。
3月1日,王紀波說起自己第一次登上央視節(jié)目,顯得有些遺憾,“自己有些發(fā)蒙,以至于不是太難的詩句沒有背誦上來。”淮河早報、淮南網(wǎng)記者也替他感到惋惜,不過還是想親自“考考他”。淮河早報、淮南網(wǎng)記者早就準備了三本厚厚的古代文學作品,王紀波則成為了“答題者”。先選個“容易”點的,唐朝詩人薛道衡的《人日思歸》,王紀波不慌不忙地朗誦起來:“入春才七日,離家已二年。人歸落雁后,思發(fā)在花前。”接著,許渾的《咸陽城東樓》、張祜《題金陵渡》、陳陶《隴西行》、韓偓《已涼》……這些一般人不太會背的唐詩在王紀波口中娓娓道來,令人稱贊。宋詞、宋詩也沒有難倒他,雖然偶有瑕疵,但是被提問的基本上能回答上來。當然,王紀波也有“短板”,在淮河早報、淮南網(wǎng)記者的一再“刁難”下,有些先秦、兩漢的古詩,他就不能全背下來了,但是名句和篇章還是盡在口中。一番“考試”下來得出一個初步結(jié)論,看來王紀波確實會背誦很多古詩詞。
愛讀古詩 與生俱來
王紀波今年29歲,是鳳臺縣桂集人,他從小并沒有受過古詩詞的熏陶。但用王紀波的話來說,喜歡古詩仿佛與生俱來,小學的時候他就在有限的課本和課外讀物中搜尋古詩的蹤跡。對他影響最大的就是初三時堂哥送給他的《唐詩宋詞元曲三百首》,他貪婪地吮吸著唐詩、宋詞、元曲的精華,多次的朗讀讓一些名篇名句深深地刻在他的腦海里。此時的王紀波也開始練習書法,汲取更多傳統(tǒng)文化的養(yǎng)分。在鳳臺一中的高中三年,王紀波的視野再次開闊,《紅樓夢》成為他的最愛,頗有些文人氣質(zhì)的他寫周記的時候時不時來上幾句古詩詞,令老師倍感欣喜。后來與北師大失之交臂后,他選擇了貴州大學的人力資源管理專業(yè),在貴州大學,在一位老先生的鼓勵幫助下,王紀波自己開始練習寫詩,他自認為是學文學的材料,大學畢業(yè)后,古詩詞的底子讓他終于如愿以償考入安徽大學研究古代文學。從讀書到當警察,這么多年,練習書法,背誦詩歌、學習寫詩,已經(jīng)成為他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
“黃昏猶作雨瀟瀟,夜聽無聲曉望遙。此心塵滿焉如雪,半日東風瓦上消”。這是王紀波自己寫的一首《雪后》,怎么樣,還頗有點古人遺風吧?中國古詩詞的熏陶讓王紀波顯得非常安靜,而且學詩的過程中,感受到很多老師的人格魅力,也讓他熱愛生活,熱愛工作,為人謙虛。每年春節(jié),他都寫好春聯(lián)和同事們給附近居民送去,成為大家喜愛的人民警察。
再戰(zhàn)擂臺 期待更精彩
出于對古詩詞的熱愛,王紀波在2014年的時候就報名參加了河北電視臺的一檔節(jié)目,敗給了明星關主喻恩泰。去年7月份,王紀波又報名參加了央視《中國詩詞大會》,以文會友。《中國詩詞大會》和很多綜藝節(jié)目一樣,是提前錄制的。從播出的節(jié)目來看,來自各地(包括國外)的詩詞愛好者們齊聚一堂角逐,每次只要在百人團中答題位列前五名,就可以上臺攻擂,這樣的賽制就給了挑戰(zhàn)者多次機會。因此,第一次參賽失利并不意味著離開舞臺,有實力仍然可能展示自己。3月1日,王紀波給淮河早報、淮南網(wǎng)記者即興寫了一幅字,在這幅字中,有一句這樣寫道“三上燕臺何壯哉!”這是什么含義呢?王紀波笑而不語,按央視播出規(guī)律看,3月18日的晚上,你或許還能再看到咱們淮南民警的風采,或許更多呢?
圖一:王紀波在央視《中國詩詞大會》上朗誦《登幽州臺歌》(視頻截圖)
圖二:央視播出的王紀波簡介(視頻截圖)
圖三:王紀波現(xiàn)場書寫了一幅字
(記者 陸士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