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新形式幫教關愛 延伸教育防患未然
溫馨少年法庭發揮大作用
3月1日,淮南市田家庵區人民法院少年法庭獲得了“安徽省三八紅旗集體”這一榮譽稱號。榮譽的取得,既是對田家庵區人民法院少年法庭工作的充分肯定,也讓少年法庭的法官媽媽們更加堅定了心中的信念——用愛托起明天的太陽!
5年多來,淮南市田家庵區人民法院少年法庭審理未成年人犯罪案件無一錯案;多年來,該庭的榮譽光芒四射:先后被授予“全國法院少年法庭工作先進集體”、“安徽省青少年維權崗”等稱號;少年法庭法官蘇莉榮獲全國“巾幗建功標兵”、法官張霞榮獲市“最美法官”等多項榮譽稱號。
新形式:首設“代理家長”,給孩子特殊關愛
“王阿姨,我錯了,我本可以靠自己的雙手養活自己,但因貪圖享樂,不勞而獲,才走上了犯罪的道路。今后我一定認真改造,好好做人。”庭審時少年犯鐘某淚流滿面,向作為“代理家長”出庭的團市委宣傳部干部王芳做出了承諾。本案成為田家庵區人民法院啟動合適成年人參與刑事訴訟制度的首個案例。
少年犯鐘某是陜西省強寧縣人,十歲時父親在一起車禍中去世,一年后,母親身患重病治療無效也離開了年幼的鐘某,此后,他便背井離鄉隨在江蘇打工的姐姐生活。缺乏家庭溫暖、父母關愛的鐘某,初中未畢業即輟學在社會上游蕩。因無生活來源,2013年間,鐘某在淮南兩次實施盜竊,后被公安干警抓獲。案件在審理期間,法官到看守所提審鐘某,并按照鐘某提供的電話號碼,多次與其姐聯系,均無人接聽。
為了保障被告人鐘某的合法權利,在征得其同意后,該院少年法庭決定適用“合適成年人”制度,選擇了熟悉婦女兒童維權工作的王芳同志作為鐘某的“代理家長”出庭,代為行使法定代理人的訴訟權利,幫助孩子消除恐懼和焦慮心理,并在訴訟過程中與審判人員一起對鐘某進行法制教育,使其重新樹立生活的信心,早日回歸社會。
新路子:創新全方位幫教新路
社會管理,貴在堅持,重在創新。少年法庭的法官們大膽探索有利于未成年人權利保護和防控犯罪的全方位的幫教新路子,實現了多個方面的創新:
犯罪記錄封存,讓少年犯“無標簽”融入社會。該庭制訂了《關于未成年人違法犯罪記錄封存檔案管理辦法》,明確了未成年人犯罪案件歸檔、造冊、保管、調取的相關規定,確保犯罪記錄被封存的,除因司法機關為辦案需要或者有關單位根據國家規定進行查詢的以外,不得向任何單位和個人提供,切實保護未成年罪犯的權利。
推行“圓桌審判”,凸顯司法的人文關懷。為了避免庭審的對抗性給未成年罪犯的心靈造成沖擊,少年法庭對未成年人犯罪案件有針對性地選擇了“圓桌審判”模式。“圓桌審判”模式減輕了未成年被告人的心理壓力,凸顯少年刑事審判既溫馨又嚴肅,既教育又關愛的特征,同時也體現了司法機關對未成年被告人的教育、挽救和期望。
以審判為基礎,加強庭前、庭中、庭后教育。該院少年法庭對未成年罪犯審判普遍實行了“五個一”制度,即一次提審,一場家訪,一位辯護,一場教育,一對幫扶,并注重和把握庭前延伸環節,在對失足少年的平素表現充分掌握后,尋找“感化點”,掌握“切入點”,進而將庭審變成失足少年的人生“轉折點”。
新效果:全面提高未成年人的法律意識
為了從根本上扭轉青少年犯罪率上升的勢頭,少年法庭從抓教育入手,多措并舉廣泛延伸教育職能,使青少年從小學法、懂法、守法,防患于未然。
以“模擬法庭”形式推進“法律進校園”活動。用控辯方式詮釋法律現象和常識,并針對不同的受教育人群,選擇不同的案例,確保普法教育有的放矢。該庭以審理的一起新類型網絡犯罪案件改編的“模擬法庭”劇本,被司法局、街道、大、中專院校等多單位采用,作為校園普法的藍本。2015年該庭共開展模擬法庭十余次。
走進校園宣講案例,呵護青少年健康成長。為增強在校師生的法律意識、法制觀念,少年法庭的法官經常主動到學校進行法制講座,面對面地和學生進行交流與互動,回答學生提出的問題,利用以案說法的形式,教育學生遵紀守法。并借助新聞載體,結合典型案例進行普法宣傳,讓更多的孩子接受普法教育。
建立“青少年法制教育基地”,優化校園環境。近年來,少年法庭先后和淮南師范學院、安徽工貿職業技術學院開展院校共建活動,通過創建“青少年法制教育基地”,開展形式多樣的普法活動,積極為青少年健康成長營造良好的法治環境和人文環境,讓法制甘霖“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
拓寬幫教回訪渠道,避免失足少年再次犯罪。少年法庭積極開展“讓青春釋放能量”系列活動。對判處非監禁刑及部分刑滿釋放未成年犯進行集中回訪,并邀請其家長參加召開回訪幫教座談會,及時了解失足少年的真實狀況。同時,對在省未成年人管教所服刑的少年犯回訪、幫教,并邀請心理咨詢師共同參與。
一種種的幫教形式,一場場的法制宣傳,編織成一張強有力的未成年人保護網。為了教育少年,為了祖國未來,少年法庭的女法官們愿意默默堅守、默默奉獻——因為,法袍在身上,天平在肩上,百姓在心上;更因為,法律尊嚴在手,國徽在心中!
圖:少年法庭法官與少年犯面對面交流
(記者 孫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