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走進留守兒童家中,用鏡頭記錄下他們與父母分別時的無奈
親愛的小孩原諒 我不能陪你長大
有這樣一個群體:他們的父母為了生計外出打工,用勤勞獲取家庭收入,為經濟發展和社會穩定作出了貢獻,但他們卻被留在了農村家里,與父母相伴的時間微乎其微。這些本應是父母掌上明珠的兒童集中起來便成了一個特殊的群體---留守兒童。
春節剛過,有一組照片讓無數網友唏噓不已:一個留守兒童在和母親分離時嚎哭,直喊“你們不能這樣對我”。這種對分離喊“不”的行為,戳到了人們內心深處的分離焦慮,更讓“留守兒童”這個群體再次引起大家的關注。近日,淮河早報、淮南網記者深入到農民工家中,了解留守兒童的狀況。
鏡頭一:這樣的離別出于無奈
小春是田家庵區某村的一名留守兒童,今年7歲,父母離異,跟隨爺爺奶奶一起生活。幾年前,因為奶奶身患重病,小春的爸爸前往深圳打工,只有春節才回家。然而,僅靠小春爸爸一個人打工并不足以支撐整個家庭的開支,小春的爺爺便在家附近打點零工以供日常開銷。
“誰不想把孩子帶在身邊?可是,我不外出打工就掙不到錢,沒有錢就沒法改善生活。”今年春節過完,小春的爸爸又再次選擇離家打工。然而,爺爺奶奶年齡越來越大,對于小春的教育,小春的爸爸只能寄希望于學校和親友了。
采訪中,淮河早報、淮南網記者了解到,像小春這樣的農村留守兒童比較多,通過外出打工掙錢改善生活是大多數農村中青年的選擇。在這些為人父母者心中,只有外出打工,才能讓生活好起來,也才能給孩子更好的未來。
今年32歲的小武也有一段外出打工經歷,12年前,他到江蘇謀生,在這期間,他和一個河南姑娘結婚生了孩子。孩子5歲之前,都是放在淮南老家跟著爺爺奶奶一起生活的。3年前,他用打工掙的錢,在老家給父母蓋了房子,也在城里給自己買了一套房子。如今,他和妻子已經回到淮南再次創業,孩子也在城里的小學上了學,生活越來越好。他很慶幸當年選擇外出打工,要不然只能看著別人住樓房。
鏡頭二:兒子的哭鬧留下了他們
春節過完了,留守兒童有父母陪伴的時光又要結束了,在每一個鄉村,我們都能看到那熟悉又催人淚下的分別場景,孩子抓著媽媽不讓走,年輕的爸爸媽媽抹著眼淚,狠心撒手而去,甚至有的父母天不亮就起來偷偷地走 ...
家住潘集農村的小李夫婦原本是想去上海打工的,年初九過后,小李就開始收拾行李準備外出,他的9歲兒子看到父母收拾行李,就一直哭哭啼啼,因為小家伙知道父母這一走又是一年后才回來。
因為兒子的哭鬧,他們外出的時間一拖再拖。小李告訴淮河早報、淮南網記者,春節剛過村里的很多人又踏上了離家打工路,孩子基本丟給老人照管,每年才能回來一次。
孩子沒人看管是小李心頭的一大心病,父母年紀也大了,家里還有哥哥弟弟的孩子也都是由父母看管,幾個孩子大的大小的小,老人照看起來也很辛苦。
小李夫婦原先在上海一家制鞋廠打工,每個月收入加起來也有6000多。小李說,去年下半年開始,制鞋廠的效益開始下滑,他們的收入也減少了不少,再加上兒子不讓他們走,他們也不想出去了,準備到淮南市區去看看,如果能在淮南市區找到工作,錢少一點也沒關系,至少能照顧到孩子,也能給父母減輕一點負擔。
鏡頭三:為了孩子再搏一搏
今年5歲的茜茜元宵節還沒過完,父母就離開了她,去浙江創業了。
茜茜的父母本來在淮南工作,2015年8月,茜茜爸爸的企業效益下滑,茜茜爸爸毅然辭職,去了浙江創業。創業初期,困難自然不少,于是2016年春節,茜茜的媽媽也決定一起前往浙江,給丈夫搭個手。
“也是為了孩子的將來考慮,畢竟我和孩子爸爸都還年輕,應該為將來搏一搏。”茜茜的媽媽向淮河早報、淮南網記者說出了心聲,“希望能給孩子創造一個更好的經濟條件,為她將來的學習生活創造更好的環境。”
今年5歲的茜茜已經上了幼兒園,爸爸媽媽去浙江創業以后,她就和姥姥姥爺一起生活。好在,幼兒園就在家門口,幼兒園里的小伙伴也多,生活并不單調。茜茜已經學會使用手機微信、QQ等軟件,每天睡覺前和爸爸媽媽發微信,聊語音。小小的茜茜也特別懂事,知道父母外出創業是為了將來更好的生活,在家十分乖巧。
不過,不在孩子身邊,茜茜的媽媽也有一點顧慮,一方面是擔心老人太寵愛孩子,會給孩子吃太多零食;另一方面也擔心孩子的安全問題。對于將來,茜茜的媽媽打算等暑假就把孩子接到身邊,這兩三年,先陪著茜茜爸爸創業,等浙江的生意穩定以后,她還是要回淮南帶孩子的,“等孩子上學以后,教育就不能依靠老人了,還是需要父母陪在身邊。”
鏡頭四:帶著孩子一起打工
小紹今年31歲,12年前他就離開淮南,前往廣東佛山打工。2014年,兒子在佛山出生。見到身邊不少打工者都把孩子留在老家,導致孩子和父母感情疏離。小紹暗自下了決心,不管去哪里,都要把老婆孩子帶在身邊,“一家人在一起才能是一個完整的家啊!”
2016年春節,小紹帶著孩子回到淮南。看到一歲多的孫子,孩子的爺爺奶奶很是開心,也表示可以幫忙帶孩子,但小紹還是拒絕了,“還是盡量自己帶吧,孩子太小,離不開父母,而且我在佛山也逐步穩定了下來,也能帶。”
不過,小紹也表示,帶著孩子打工,有利有弊。把孩子帶到城市來,生活成本要比家鄉高出不少,而且,他也不想永遠在廣東生活,有可能過幾年還要換地方,孩子面對的生長環境可能變動比較多,這對孩子的成長會有怎樣的影響,他還未能預料得到。
(記者 李鈞 廖凌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