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申君黃歇之死
公元前238年,也就是楚國考烈王離世的同日,戰國四君子之一、楚國令尹、春申君黃歇,被太傅李園的死士在壽春城棘門夾刺而死。
殘楚大地的最后一縷陽光隕落了,而綿延800年的強楚,也很快滅亡。今天,淮南市李郢孜鎮東、黃歇墓那高大的封土堆上,芳草萋萋,微風輕吟,似孤魂在大地深處掙扎悲歌!
人們不禁要問,一個睿智聰慧、保主有功、護國開疆、威震中原的治世能臣,為何那么輕易死于李園之手?對楚國貢獻如此巨大的一代英豪,被暗殺后在國都竟然沒有引起一絲波瀾?一個大家族竟然束手就死?他的數千門客,也即當年黃歇的智囊團、私人衛隊竟然沒有絲毫反抗或者叫叛亂?暗殺黃歇的李園,是一個重量級的陰謀家。但史記對他的載述是前不見古人,后不見來者,他是何許人也?
沿著黃歇人生的脈絡,依緯繽紛戰國歷史的進程,讓我們對他的死,展開猜想。
公元前238年,楚國壽春傳出不祥的消息,統治楚國25年的考烈王病入膏肓,隨時可能駕崩。
國君如果死了,很可能就是一場政治地震。皇子皇戚們蠢蠢欲動,希望接替大位;嬪妃淑儀們張皇失措,不知何枝可依;文臣武將們倉皇環顧,向誰攀龍附鳳?
這個時候關鍵先生是誰?是春申君黃歇?還是太傅李園?
先君晏駕,新王登基,往往就是政治上的大洗牌,這個過程可能是平和的,但更多的是流血!
壽春城外有一個小城,那是黃歇居住辦公的地方。此刻的怡和宮,眾門客們在大殿交頭接耳,打探消息,分析形勢。而黃歇卻在后殿的桌前發愣。一個生死相連、命運相依的人要走了,這個六十多歲的老人不禁產生了兔死狐悲的蒼涼。
殿內裊裊的黃龍木的濃香,讓人有些迷暈,他的思緒也在隨著這輕煙在飄浮……
一
他身上流的不是貴族的血,他就是大楚國的一介布衣。他的國家黃國早已被楚國滅了,黃國人成了楚國的臣民,而黃歇的祖輩不過是楚國的稻農瓜客。
可以想象得到,少年的黃歇要想從一介平民而出人頭地,何等艱難。況且楚國的用人傳統是極為重視血統和出身,高官用王族,普通官吏用親族。當年楚悼王用吳起變法,想打破這一給楚國最終帶來亡國滅族之災的政治制度,費盡移山心力,取得了國力大增、開疆辟土的奇效,然隨著楚悼王死去,吳起這種休克式的改革頓時煙消云散,改革者也變成了犧牲者,不但先被亂箭射死,還被五馬分尸。楚國依然延用著陳舊的制度。
黃歇要想雄雞一聲,困難重重!
然而一個決心改變人生的志者,自信自己的未來會有光明的一天。他在逆風中艱難起航,求學苦讀,十年寒窗,積累了豐厚的知識。父母優良基因的結合使他才思敏捷,而知識的力量給他插上自由飛翔的翅膀。
春秋戰國,是一個思想活躍、英雄輩出的年代。人生前進中有許多標桿,而黃歇的志向,是當一名縱橫四海、出將入相的大家。所以他更崇拜縱橫家蘇秦。他癡迷蘇秦那口銜日月、氣吞風云、奇思妙語、深思熟慮,以三寸之舌操縱天下的大智,崇拜他能一席笑談,退敵于廟堂之上;小技大方,運籌于六國之間的偉岸。那時,凡是能找到的蘇秦穿梭六國,說服君王的只言片語,黃歇都把它反復誦讀揣摩,牢記于心。他打聽蘇秦來楚國時所坐的車馬、所穿著的服飾,在廷上舌辯群雄時的神情,行走踱步的姿態,然后悄悄模仿。他甚至一個人跑到齊國和燕國,挖掘蘇秦的奇聞奇事,收集蘇秦的經典語錄,把它們爛熟于胸。他感到,自己就是蘇秦一樣的智者,胸中的智慧和韜略已經像壓不住的熾熱熔巖,要噴薄而出。他渴望像蘇秦那樣,輕語則山岳崩頹,叱咤則風云變色!
他是在頃襄王國都被白起攻破,宗廟被燒、祖墳被毀、狼狽逃竄到陳時出場的。那時,驕奢淫逸的頃襄王走投無路,不得不下詔納賢。黃歇的一封自薦信給焦頭爛額的頃襄王帶來了一絲亮光。當他站在王廷之上,他的姿態飄逸,神采電射,風流倜儻,如玉樹臨風;言語攝人,語輕話重,聲緩勢急,酷蘇秦再生,一番和秦戰略陳述,折服了眾人,也讓頃襄王一見傾心,當即封他為左徒,也就是今天的外交部長,讓他出使秦國,希望他能說服秦昭王不再來攻。而那時,已有緊急軍情報來,白起又大聚兵馬,聯合了韓國和魏國,要進攻楚國了。
這就是對黃歇的第一次人生大考。他沒有想到,他的第一次出場,竟然事關楚國國運存亡。
然而,他毅然決然,來到秦國。他堅信能出色完成這一場大考,因為秦國與楚國,實際是姻親,秦國的宣太后羋月與頃襄王的父親楚懷王是同父異母的親兄妹,頃襄王是她的親侄兒,當政的秦昭王就是頃襄王的姑表兄弟。當年,楚威王違背了親口向羋月母親華容夫人許下的諾言,最終未能廢楚懷王太子位,而讓羋月的弟弟羋冉(后跟隨羋月到秦國改名為魏冉,封為穰侯)繼位。當楚懷王登上楚國大位,羋月帶著羋冉和莫敖孟說被迫嫁到秦國。對故國恨之入骨的羋月在當權后,向楚國發動了五次重大戰役,不但讓楚國在楚懷王手中喪兵失地,徹底喪失了與秦國爭鋒的軍事力量和經濟基礎,最后還把楚懷王、她的親哥哥騙進秦國,軟禁至死。現在又派白起攻陷郢都,把自己的祖墳掘了,宗廟也一把火燒了,把頃襄王趕到了陳(今河南淮陽縣)這個淮河邊上的一個小城。黃歇分析宣太后此時的心理,恐怕她要讓四面用兵的秦國歇一歇了,恐怕也不想把自己的母國趕盡殺絕,便宜了仍公開與秦作對的齊國和內心不服氣的韓趙魏。
于是他寫下了洋洋灑灑、一千余字的致秦昭王書,這份奏書站在秦國的方位,縱橫開闔,鞭辟入里,強調韓、魏是秦世仇、強齊是秦勁敵、楚國是秦世友,把一個秦楚相和,利秦利天下的戰略說得十分讓人信服。
黃歇知道,當下真正當政的是宣太后。表面上這份奏書是給秦昭王看的,最后必經宣太后過目決斷。黃歇希望這份奏書能夠打動宣太后的心。
果然,宣太后下旨,要黃歇進殿當面奏報。從母國來了一個瀟灑迷人、才智超群的年輕外交部長,這個消息早已傳進了太后宮。對于漂亮、鮮活、可人的年輕后生,宣太后是從不會放過的。就像魏國進獻的美男子魏丑夫,她一直霸占到死,就是臨死,還下旨要把魏丑夫陪葬。黃歇來了,她當然要當堂考考他,面測他的儀表。
咸陽宮在咸陽城北的二道原上,地勢高爽,南臨渭水,北倚高原,居高臨下,俯瞰全城。這座宮殿是仿天上的紫星建造,宮門四開,如天子星再現。宮門巨大,宮墻厚重,如狼似虎的虎賁衛士分列道旁,一般人見到如此威重森嚴的勢場,早已被宣太后母儀天下的威嚴嚇得心里發抖。但黃歇知道,如果他怕了,他的命運將與這第一次大考一起滅亡。所以,他絕不能后退半步,露絲毫怯意。于是,他挺直了胸膛,斗雞一樣昂然而入。
當黃歇氣宇軒昂、錦衣飄飄地踏進咸陽宮中的宣太后寢殿“六英之宮”中,宣太后眼睛陡然一亮……
第二天,秦昭王下旨,同意秦楚和好。前提是頃襄王必須讓太子羋完來秦國當人質。
反復交涉,討價還價,最終,極不情愿的羋完,也即以后的考烈王還是被迫來到了秦國。
一國太子,泰山之重,要到雖親若仇之國當國家人質,其境可想而知,若再沒有一位智勇雙全的強人相伴,羋完很可能難以捱過在秦國的風雨。頃襄王曾在齊國當過人質,那種滋味他是知道的。國強則人質趾高氣昂,國弱則人質飽受欺凌。國家合作則人質平安祥和,國家敵對則人質性命堪憂。現在,無奈的頃襄王只有把太子送到秦國為質,以求累卵之安。而保護太子涉兇過險,讓他平安回來繼位的重任,是誰呢?誰又愿意陪伴羋完,當個墊背的人質呢?在楚國的朝堂上,大家不約而同把目光投向了黃歇。
看著頃襄王跟著投射過來的目光,黃歇知道與其讓頃襄王開口,倒不如主動請纓。所以跨前一步,“臣愿奉一己之愚,陪太子前往。”
通往秦國咸陽的大道上,一列衛兵舉著楚國的旗幟,簇擁著太子羋完的高車在前進。金色的陽光,透過微微飄蕩的紅旗,穿射出一片紅光,流淌在騎在馬上的黃歇身上。黃歇微閉雙目,回憶著自己滄海桑田、斗轉星移般的人生際遇,眼前似乎不斷鋪展著楚國的蒼茫山河。
“楚國,你就是黃歇眼中的一盤大菜!”
他不禁放聲大笑。
(未完待續)
(作者:孫獻光 劉同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