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能源之都、華東工業糧倉、安徽省重要的工業城市——淮南市,位于長江三角洲腹地,安徽省中北部,淮河之濱,素有“中州咽喉,江南屏障”之稱,是沿淮城市群的重要節點,是合肥經濟圈成員之一。
1950年淮南依礦建市,所轄面積不斷擴大。今天,淮河早報記者就帶你整理瀏覽一下淮南市行政區劃的演變過程,。
解放前,淮南礦區沒有設立獨立的行政區,礦區的田家庵、大通、九龍崗和八公山礦場等地行政上分別隸屬于懷遠、鳳臺、壽縣等縣管轄。解放后,淮南礦區成為獨立的行政區——淮南市,幾十年來,政區所轄的范圍和內部區劃變動較大。
1949年1月18日,淮南礦區解放。同年2月初,中共中央華東局決定從壽縣、懷遠、鳳臺等縣劃出一部分地區設立一個獨立的行政區——皖北淮南煤礦特別行政區,同時建立了特區人民政府。下轄田家庵鎮、洛河鄉、方樓鄉、大通鄉(原稱虞耕山鄉)等四個鄉鎮。2月下旬,原屬壽合縣管轄的小孤堆、馬廠、曹庵三個區劃入淮南煤礦特區。3月下旬,小孤堆區與馬廠區合并為三和區。
1949年4月21日,中共中央華東局決定撤銷皖北淮南煤礦特別行政區,改設皖北淮南礦區,特區政府改稱為礦區政府。這時礦區下轄田家庵鎮、洛河鄉、方樓鄉、大通鄉和三和區、曹庵區。同年春末夏初,在淮南礦區東部設置舜耕區,西部設置淮南區(所轄區域從鳳臺縣劃來)。七八月間,三和區、曹庵區劃歸壽縣。
該年11月,淮南礦區人民政府改稱淮南礦區行政辦事處。同月,田家庵鎮改設為田家庵市。同時設立八公山鎮、大通鎮和九龍崗鎮作為礦區直轄鎮。
1950年2月,壽縣的三和區重新劃入淮南礦區管轄。同年5月上旬,三和區又劃回壽縣。
1950年9月,撤銷淮南礦區,改設淮南市(縣級),田家庵市改稱田家庵鎮。同時撤銷舜耕區和淮南區,于同年11月,重新設置了三個農村區,即第一區、第二區、第三區。1951年3月,鳳陽縣武店區的大柿園、龍頭壩、官塘、上窯、洪集、禹廟、尹灣等七個鄉劃入淮南市。5月,設立上窯區管轄上述七個鄉。同年11月,第一區改稱洞山區,第二區改稱洛河區,第三區改稱蔡崗區。當時,淮南市(縣級)共轄洞山、洛河、蔡崗、上窯四個區和田家庵、八公山、大通、九龍崗四個鎮。
1952年6月,撤銷淮南礦區,改設省轄淮南市?h級淮南市政府同時撤銷。
1953年5月,撤銷田家庵、大通、九龍崗、八公山四鎮,改置田家庵、大通、九龍崗和八公山四個區。
1954年3月,壽縣的二十店、隗店兩個鄉劃入淮南市。
1955年2月,撤銷田家庵、大通、九龍崗、八公山等四個市鎮區和上窯、洛河、洞山、蔡崗等四個農村區,改設田家庵區、大通區、八公山區和郊區。同年5月,郊區所轄的洪集鄉、禹廟鄉劃歸懷遠縣,大柿園鄉劃歸定遠縣,尹灣鄉、官塘鄉、龍頭壩鄉、武烈鄉(1952年6月,分別從大柿園、龍頭壩各劃一部分設置武烈鄉)劃歸鳳陽縣。
1958年,壽縣劃為壽縣和安豐縣,12月,省政府將壽縣劃入淮南市,翌年4月,壽縣劃歸六安專區。1959年3月,撤銷郊區,原管轄的各公社分別劃給各城市區領導。
同年12月,鳳臺縣的高皇公社,古溝公社的10個大隊,潘集公社的8個大隊和懷遠縣常墳公社的4個大隊,唐集公社的7個大隊同時劃入淮南市,設置新的郊區,管轄淮河以北的高皇、古溝、潘集、祁集、尹家溝、夾溝、陶王、耿集和朱疃9個公社。鳳臺縣的孔集公社另劃入兩個大隊及9個小隊歸八公山區管轄。
1961年10月,八公山區拆置為八公山和謝家集兩個區。
1964年4月,撤銷郊區,原所轄地區分別劃歸鳳臺縣和懷遠縣。
1972年9月,鳳臺縣的高皇、古溝、潘集、泥河、夾溝等5個公社和安徽生產建設兵團所屬的二道河農場及所帶的兩個農業大隊劃入淮南市。同年12月,設置古溝區,管轄上述劃入地區。1975年6月,鳳臺縣的蘆集公社(不含胡廟大隊)和丁集公社的五個大隊劃入淮南市,隸屬古溝區管轄。
1977年1月,鳳臺縣由阜陽專區劃入淮南市。
1980月10年,改古溝區為潘集區。
1999年11月,毛集社會發展綜合實驗區批準成立,為正縣級單位,行使縣級管理權限,享受綜合改革試點縣的有關政策,直屬市委、市政府領導。全區轄兩鄉(焦崗鄉、夏集鄉)一鎮(毛集鎮)一場(焦崗湖漁場)。
2004年7月,孔店鄉、三和鄉、曹庵鎮、史院鄉、孤堆鄉、楊公鎮、孫廟鄉由長豐縣分別劃歸淮南市大通區、田家庵區和謝家集區。
2015年12月,國務院批復同意將壽縣劃歸淮南市管轄。(記者 李鈞 收集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