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民張某購買李某的一套拆遷還原房,房屋價款給付后,二人卻因交付房屋的實際面積與約定面積不符而發生糾紛。李某卻一紙訴狀將購房者張某告上法庭要求其支付購房款10000元。這究竟是怎么回事呢?11月27日,八公山區人民法院審結了這起房屋買賣合同糾紛。
2013年9月,張某購買了李某的由某開發商開發的拆遷還原房一套。二人協商房屋的成交價格為31萬元,張某隨即支付了30萬元購房款,因房屋還正在建設中,雙方約定,待張某拿到房屋鑰匙,開發商確定房屋面積與約定的房屋面積一致后,再支付另外1萬元購房款。2015年9月,張某拿到了房屋鑰匙,可開發商確定的房屋面積比約定的房屋面積少8平方米,張某十分氣憤找到李某討要說法,可李某也不知道怎么回事。李某便去找開發商問明情況,開發商說明房屋建小了,經測量,實際房屋的建筑面積確實比約定的房屋面積小7.5平方米,但會退回多收的房款。由于該套房屋現在已經賣與張某,開發商將會把多收的房款退與張某。現如今張某已經拿到退回的房款,李某要求張某支付另外尚未支付的購房款一萬元,可張某認為開發商只退回了7.5平方米的購房款,還差0.5平方米的購房款未退回,不同意支付李某10000元購房款,無奈,李某才一紙訴狀將張某告上法庭。
在庭審過程中,經過主審法官的調解,雙方的爭議漸漸平息下來,最終達成和解,張某同意支付李某9000元購房款,并當庭給付,李某也當庭撤訴。該起案件得以圓滿解決。
(記者 陸士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