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寧哈塞喲(音),My name is Wu Tong。”
11月23日中午,來自淮師附小的本報小記者吳彤用韓語問好,英語介紹自己,很快與來自韓國的成施穩、琴旼慧結成了朋友。
笑聲不斷 “中韓”朋友成一家
根據淮南日報社、淮南市教育局、淮南市外事辦主辦,淮師附小承辦的淮南市中韓青少年文化交流活動安排,經過公開選拔,來自淮師附小的本報小記者吳彤將作為中韓青少年文化交流活動的中方一員,帶著她結對的韓國朋友成施穩、琴旼慧回到她的家,共度一晚。
當天傍晚5時許,與吳彤已經成為朋友的韓國學生成施穩,琴旼慧與團隊分開,入住到吳彤家中。晚6時許,記者敲開了吳彤家的門,房門一打開,記者的耳邊傳來一陣帶著韓語的笑聲,只見客廳內5位小女孩正席地而坐,玩多米諾骨牌。
“這兩位是我的韓國朋友成施穩、琴旼慧,怕她們感到生疏,我還請來了我的好同學程可芯、周小祺到我們家里與她們一塊玩”。吳彤一邊忙著和韓國新朋友及她的同學搭多米諾骨牌,一邊笑著和記者說話。
“我們玩得可開心了,用英語交流,玩的時候我們還教韓國朋友漢語,你問成施穩到吳彤家開心嗎?”周小祺說。“高興”!成施穩用略帶韓語口音的普通話表達了她和同學琴旼慧當時的心情。
簡短和記者交流后,五位中韓兩國的小姑娘又重新投入到她們的游戲當中,笑著鬧著,恍若是久未重聚的一家人。
交流順暢 淮南美食任你挑
“你們能不能吃辣”?吳彤的爸爸吳剛拿著手機,對著屏幕說出一句普通話,稍作停頓后,他的手機立刻傳出一段韓語。聽完,成施穩、琴旼慧用韓語回答說“可以”。依靠一部聯網手機,吳剛和兩位韓國學生實現了無障礙溝通。
“這就是翻譯神器”,吳剛點出手機中的一個在線翻譯應用軟件,笑著告訴記者。記者查看吳剛手機翻譯記錄,上面近一個小時的內容多與吃相關。“晚上有牛肉排骨豬蹄烤雞翅,還有夏集貢圓豆腐及蔬菜,可以嗎?”“有沒有不喜歡吃的東西?”
“這是我們家首次招待外國小朋友,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作為孩子的父母我們盡全力支持本次活動,做好后勤服務,保證讓韓國的孩子們吃得好、住得慣、玩得開心”。張羅了滿滿一桌飯菜,吳彤媽媽張芳芳依然有些不放心,擔心飯菜不合孩子們的口味。很快她的擔心就變成了開心,兩位韓國小客人揮舞著筷子,吃得津津有味。“明天早餐我們還有豆腐腦和牛肉湯”,吳剛說,淮南特色美食一定要讓韓國小客人嘗一嘗。
戀戀不舍 約好將來再見面
一面、兩面、三面……從房門到餐桌吳彤家中共安放了10面中韓兩國的國旗,它們倒八字形的緊靠在一起,像中韓兩國學生的友誼。
“我們約定要好好學習,將來再見面”。晚餐過后,吳彤拉著成施穩、琴旼慧的手一起張貼兩國國旗說:“她們說我們中國很大很大,她們想學習更多的中文,希望可以到中國更多的地方去看一看,我也希望學會更多的韓語,將來到韓國去逛一逛。”經過一天近10個小時的相處,吳彤、成施穩、琴旼慧已經對彼此的國家和生活產生了初步的認識,相互增加了深入了解的渴望。
睡覺前,吳彤用中國竹笛吹奏了一首動聽的《茉莉花》曲,送給她的兩位韓國朋友。“晚安”曲盡暫別,吳彤、成施穩、琴旼慧戀戀不舍地各自回到了自己的房間。當晚對于她們來說,中韓也許僅有一扇房門的距離,大聲說一句話,彼此就能“聽到”那份親切。
圖一:成施穩(左)幫吳彤做韓國頭飾。
圖二:吳彤家準備了豐盛飯菜招待琴旼慧(左一)、成施穩(左二)。
(記者 蘇國義 攝影報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