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民生工程辦到百姓心坎上,”已經成為田家庵區(qū)安成鎮(zhèn)連崗村數任村支兩委干部嚴格恪守的工作準則。秋風送爽,走進這個被省文化廳評為“安徽鄉(xiāng)鎮(zhèn)綜合文化站一級站”河畔村莊,一個個為群眾幸福“加碼”的生動實例展現眼前。
農家書屋“充電”忙
“現在都講究科學種田,我們莊稼人以前家里窮讀不起書,現在有條件了當然得多學習了。”10月13日下午3時,在村部的農家書屋里,已經63歲的連佩義老人,正和自己的“老哥們”一起,認真閱讀著村里剛剛購買的一些關于種植、養(yǎng)殖、加工技術等方面的新書。連佩義說,自從科學技術被送到了田間地頭,徹底解放了他們這樣的勞動力以后,以前在一起干農活的老街坊鄰居,便經常聚在一起,靠打牌下棋等消磨時間。而如今,到農家書屋“充電”成了鄉(xiāng)鎮(zhèn)里一道靚麗的文化風景線,他們便成為了這里的常客。
一個個安靜而悠閑的下午,老人們一邊在現代化種植知識的“海洋”里,暢談著自己半輩子的種地經驗,一邊通過書中一個個五彩斑斕的文化窗口,領略到在此之前他們從未涉獵過的村外世界。
“書屋從2009年建設到現在,已經累計擁有圖書1700多冊,種類涉及科技、少兒、文化、生活等多個方面。以前人們空閑時,總是大人打麻將,小孩兒玩電腦,可自從建起了這書屋,大伙兒漸漸都愛往這兒跑了。就像新聞里說的既富了腦袋、也富了‘口袋’。”農家書屋管理員廖運和高興地對記者說。
廣場起舞樂陶陶
秋日的下午微風和煦,在距離文化廣場僅有一條村路相隔的村民周丹丹家中,此時47歲的婆婆周慶芳已經在自家最新翻修的小院里換上服裝,整理好發(fā)型,正準備和兒媳一起排練這一年末的慶新春舞蹈。
隨著村里經濟的發(fā)展和村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村民對文化活動的熱愛程度也逐日增加。身為該村文藝骨干,也是連崗村舞蹈隊教練的連紹娟此時表示,最開始村民們只是跟村里她這樣的文藝愛好者學習基本的舞步,后來交誼舞在村里逐漸流行起來,尤其是在去年廣場舞走進了千家萬戶之后,她便一直作為領舞者和演出策劃,教著大家一起練習。
“周丹丹她們家院子大,所以基本上只要是天氣好,俺們都會聚集在這邊扭上一扭。別看她婆婆已經年近半百,那可都是我們舞蹈隊的主干力量呢!跳得好不好先不說,但心情一定是越跳越敞亮的。”
果然,還沒等把話說完,在五六個舞蹈隊員們的催促聲中,滿臉笑容的連紹娟便被拉回到周丹丹家的小院正中央。隨后在節(jié)奏明快的背景音樂配合下,村婦們大步邁開了歡快的步伐,跳出了她們對于農村新生活的火熱希望。
“辦事大廳”里解疑難
10月14日上午9時,86歲高齡的連崗村老人程素和,獨自一人手持著社保卡等證件,邁著蹣跚的步伐來到距離自家院落不足五分鐘路程的辦事服務大廳,詢問著有關自己養(yǎng)老保險領取的相關問題。
為了方便群眾辦事,將多家政務部門和社會服務窗口集合在一起,實現“一站式”、“快捷式”服務的政務大廳,對于城市居民而言并不陌生。如今在遠離城市喧囂的連崗村里,諸如此類“為民服務 全程代理”辦事大廳,也同樣不再是一種奢望。
由于老人的聽力不是很好,在走進村里的辦事大廳后,自己并不能夠很清晰地表達出需要解決的問題。看著老人心急地揮動著手中的身份證和社保卡,當天在辦事窗口值班的連崗村團支部書記連傳銀,立刻電話找來分管轄區(qū)戶口的王警官,并最終通過多方聯系人社局等多部門,最終解決了老人的疑問。
“以前這里只能說是一個聯絡站,盡可能地幫村民解決些村里能夠辦理的事情。可隨著農村民生工程和為民辦實事項目的不斷深入,村民的生活需求也越來越多,所以村部就在這里一次性集結了代收話費、證件發(fā)放、勞動就業(yè)和證件快照等多種便民服務。一句話,城里人能享受到的,咱農民也不能落后。”
截至9月底,田家庵區(qū)通過政府購買服務等方式,累計為轄區(qū)各行政村送上正規(guī)文藝演出31場,補充更新農家書屋出版物200冊,集中開展讀書活動9項,累計放映公益電影97部,開展農民體育健身活動60場,利用公共文化信息共享工程開展培訓講座16場,對村基層服務點維護8次,完成全年民生工程農村文化建設專項補助103%。
(通訊員 孔憲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