別再讓溺水成為暑假之痛
市民在泉山水庫野泳
7月13日“入伏”,“三伏”模式開啟,一年中我們迎來了最熱的日子。伴隨著氣溫的升高,淮南市中小學生的暑期生活也已開啟,在河湖游泳的安全隱患再次引起社會關注。
根據相關媒體的調查,學生暑假意外傷害主要為溺水、車禍、跌落及中毒,其中溺水尤為常見,溺水身亡已成為孩子們“暑假第一殺手”。
每年6至8月是兒童溺水的高發季節。一條鮮活生命的突然離去,會給親人帶來難以愈合的心理傷痛,會給學校、家庭造成不必要的損失,造成嚴重的社會影響。為了避免此類事故的再次發生,市教育局提醒大家共同做好兒童的安全防護工作。
近期事件:9歲男童不幸戲水溺亡
6月18日下午5時左右,大通區某學校9歲學生濤濤放學回家,和同村幾個孩子到村子旁邊的窯河邊玩水逮魚,不幸溺水身亡。
當天下午放完學后,濤濤把書包放回家里,便與輝輝等其他4個小朋友來到距村子約2000米的窯河邊玩耍。小伙伴們看到近岸水中有漁網,認為漁網內一定有魚,于是一起拉動漁網,不料濤濤在拉網的過程中不幸滑落到深水里。
伙伴們喊濤濤上岸,但濤濤連頭部都深深地沒入了水中。見濤濤遲遲不能上岸,伙伴們慌忙跑回家喊人來救人。
正在門口栽秧的村民王來強聞訊,連忙丟下手中的活計,跑到河邊去救人。直到輝輝等人再次來到河邊,王來強才知道濤濤落水的準確地點,這中間已錯過最佳搶救時機。
等王來強將濤濤救上岸,距離落水已差不多過去了30分鐘,最終濤濤沒能搶救過來。
“我前天晚上還交代他,現在都栽秧了,地里都有水,不能去玩水,哪知道隔一晚上就這樣了……”濤濤走了,其父的哭聲讓人唏噓。
過往事件:未成年人溺水事件頻發
市教育局相關負責同志介紹說,每年的5月20日至7月上旬,是中小學生溺水身亡的高發期。近年來,全市各中小學校認真貫徹落實上級有關學校安全工作的一系列指示精神,加強了安全教育,但是由于種種原因,中小學生溺水事件仍時有發生。
今年7月1日下午,潘集區某村的一位母親騎電動車帶兩個小孩回家,在途經一段水渠時,兩個小孩因玩耍不慎掉入渠中。渠中水深近兩米,孩子情況危險,情急之下,母親跳入渠中去救孩子,但由于3人都不習水性,皆被困在水中,情況緊急。危急時刻,家住附近的村民胡軍勝聽到呼救聲后看到有人落水,迅速跑到水渠邊,跳入渠中將母女三人救了上來。
2010年7月26日下午,3名少年來到淮河邊戲水被卷入激流,干完農活途經現場的徐明宏看到少年們在水中掙扎,立即跳入激流救人。3名少年得救,徐明宏則獻出了寶貴的生命。
2009年6月5日,我市連續發生兩起學生溺水死亡事故:5日下午1時許,田家庵區某小學一年級學生楊某某在一池塘游泳溺水身亡;當天中午,謝家集區某中學學生楊某在施家湖游泳溺水身亡。
2008年7月14日,田家庵區少年吳某在一水塘附近玩耍時掉下水塘。吳某的妹妹、表弟、堂弟三人見狀先后下水營救,結果三人與吳某都未能上岸。在水塘邊的另外一名女孩吳某某慌忙向村民求救,但為時已晚。
2006年6月9日中午,大通區一小學5年級某學生,中午在放學回家的途中溺水身亡。
現場探訪:戶外野游潛在無窮危險
7月13日“入伏”,當天氣溫高達36℃,為今年以來最高氣溫。當天下午,記者來到老龍眼水庫,遠遠望到水庫中不少市民在游泳。下到塘堤,雜草叢生的堤上堆放了許多游泳者脫下的衣服,淺水處,三三兩兩的小男孩在嬉戲玩耍,更有幾個膽大的一直在水里扎猛子。記者發現,在眾多游泳者中,只有少數人戴著救生圈游泳。
隨后,記者來到泉山水庫,此時這里游泳的人更多,其中夾雜著不少稚氣未脫的面孔。一位坐在河堤上看孩子游泳的家長告訴記者,平時都是由自己陪著孩子來游泳,如沒有他的陪同,絕對不允許孩子私自下河。“玩水可以,但前提是一定得有我們陪著。”這位家長語氣堅定,畢竟,河水無情,而生命只有一次,不能重來。
記者在老龍眼水庫及泉山水庫均看到,岸邊的樹上或是堤岸邊都有“水深注意安全”、“禁止游泳”等標志和提醒標牌,然而水庫內眾多人依然“游興”正酣。
“村里的男孩夏天都在河里游泳、洗澡,只要不下雨,我們天天來!”一位在岸邊休息的少年說,他住在泉山湖附近的村子,家長幾乎不會干涉他們野外游泳,“我們從小就玩水了,不覺得會有什么危險。”
“游泳還是安全第一!水性再好也并非高枕無憂,絕對安全。”一位受訪老師告訴記者,每學期放暑假前,班主任老師都會建議學生夏日消暑應選擇相對安全的游泳池,不要去沒有任何防護措施的河里游泳。
采訪中,很多家長知道野外游泳危險,但有些孩子則對家長的苦口婆心置若罔聞——家長前腳剛走,后腳就呼朋喚友朝河邊跑,家長對此束手無策。“總不能一天24小時把他捆在跟前吧,一不留神,他又跑到河里游泳去了!”家長們感慨道。
積極應對:嚴密部署防止學生溺水
據了解,中小學生溺水事故大部分發生在農村,以及城鄉交界處,一些城市孩子溺水的事故發生地也多是在農村,以及城鄉交界處。
炎炎酷暑,持續高溫,河塘、溝渠便成了農村學生游泳、嬉水的“樂園”。記者在采訪中了解到,農村中小學生暑期溺水事故頻發主要有五個方面的原因:一是越來越多的農村勞動力進城打工,致使很多農村中小學生成了“留守兒童”,由于無人監管而頻頻出事;二是大多數農村學校由于辦學條件所限,沒有開設游泳課程,很多學生游泳技術不過關,下水時很容易出現疲勞、抽筋等現象;三是農村中小學對學生暑期安全關注不夠;四是農村學生家長對孩子的安全教育不夠,認識不到下河游泳的危險,有些家長自己就喜歡下河游泳;五是農村沒有專門的游泳場館。
為切實預防發生溺水事故,市教育局召開了縣區教育局負責人和市屬中小學校長參加的專門會議。要求將安全工作重心切實轉移到預防上來,建立預防溺水事故的安全教育制度,在暑期放假前和學生返校期間組織開展一次“預防溺水 珍愛生命”為主題的安全教育活動;各縣區教育局、各中小學校還要結合校園安全隱患排查治理活動,重點對校園及周邊水域的安全隱患開展一次詳細的排查;要多方聯動,共同做好對學生家長的防溺水宣傳教育……(記者 李鈞 吳巍 攝影報道)
安全錦囊
1、作為一項自救技能,建議家長能在暑假里陪孩子到正規的游泳館進行游泳技能訓練。
2、學生外出游泳,一定要事先征得家長同意,盡量由家長陪同或結伴同行。
3、不去不熟悉的地方游泳。水有“顯淺”特點,很多看上去比較淺的水域,其實很深。
4、在安全水域游泳時如果遇到危險,首先要保持冷靜,可以在身體下沉時屏住呼吸,身體上浮后再大聲呼救或自救。不會游泳的同學在看到同伴或他人落水后,切忌盲目下水,因為蠻干非但救不了人,反而會危及自己的生命。如果周圍有長的竹竿或木條,可以讓落水者抓住,再讓會游泳的成人協助搶救。
5、當發生抽筋時,應立即上岸擦干身體。如果在深水處或腿部抽筋劇烈,無法游回岸上時,應沉著鎮靜、呼人援救,或自己漂浮在水面上,控制抽筋部位。經過休息,抽筋肌肉自行緩解后,游泳者可立即上岸休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