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 妤
2014年12月13日,為首個南京大屠殺死難者國家公祭日特別制作的紀錄片《1937南京記憶》,在電視里播出。看著影片里講述著日本女教師松岡環的故事,17年前的記憶頓時被激活——1997年,這位認真反思日本的戰爭責任、用良心追問南京大屠殺歷史真相的日本女性,曾經率團到淮南大通煤礦“萬人坑”采證,我當年作為《淮南日報》的記者,對這次活動進行過采訪報道。
翻出封塵已久的資料,找到幾張日本友人的名片:松岡環、佐藤加惠、藤田昭彥、老田裕美等等又找到幾張照片,那是我在現場采訪的照片,是日本《每日新聞》記者藤田昭彥拍攝,回到日本后給我寄來的;接著找到的是幾張報紙的復印件,有我采寫的關于此次活動的報道,還有日本《每日新聞》刊發的“南京大屠殺60周年”的專題報道。于是,過往的經歷浮上心頭:
1997年8月15日下午,松岡環一行從南京來到淮南,他們剛剛參加完南京大屠殺60周年紀念活動。16日上午,是松岡環一行到淮南煤礦“萬人坑”采證的時間。那是一個炎熱的夏日,松岡環團長帶領大阪銘心會成員、佐藤加惠團長帶領神戶·南京心連心會成員,共計42位日本友人,他們背著照相機、攝像機,手拿錄音機和紙筆,在大通煤礦“萬人坑”紀念館進行了參觀、取證。
淮南大通煤礦“萬人坑”是上世紀三四十年代,日本侵略者迫害中國礦工的一處鐵證。在淮南大通煤礦被占領的7年間,有7萬中國勞工在這里成為日軍鐵蹄下的勞役。在四周布滿電網、碉堡、荷槍實彈的日本兵的礦山中,礦工們在又黑又熱的礦井中,每天進行著十五六個小時的挖煤勞動,渴了餓了,就喝地下發臭的臟水支撐著。惡劣的生存條件,無休止的繁重勞動,導致傷寒病在煤礦蔓延,成批成批的工人死亡。南山下的尸體堆積如山,腐爛的氣味讓日本侵略者受不了,強令礦工們挖了3條長20米、寬3米多、深3米多的大坑,將遍地的尸骨拋入坑內,再用石灰層層掩埋,形成白骨累累的“萬人坑”。
面對一張張圖片,一個個實物,日本友人們無遺漏地進行拍照、錄像。時年56歲的佐藤加惠聲淚俱下地說:“了解了日本侵略中國時剝削摧殘勞工的事實,心里很感到對不起。我們親眼所見的比我們知道的更慘,無論我們如何低頭認罪,這種暴行都不能原諒,罪行都洗刷不了。”
主動為我做翻譯的老田裕美,曾是北大的留學生,專門研究日軍侵華歷史。他幾乎跑遍了侵華日軍所到之處,僅“萬人坑”,他在中國就尋找到了20多個。這次到淮南采證,就是他提出來的。
10點30分,42位日本友人在“萬人坑”前舉行儀式,向死難者默哀。面對著“前事不忘,后事之師”的橫幅,松岡環動情地講演著:“我們在南京參加了‘侵華日軍南京大屠殺國際學術研討會’,剛才我們又看了淮南的‘萬人坑’,我們又采得了很多罪證。我們進行這樣的調查,不僅要了解日軍在中國犯下的罪行,而且要對死難者表示哀悼,更重要的是通過我們的努力,不再重演這個悲慘的歷史。”
松岡環對我說,這是她第12次到中國了,以后還會經常來,一定要把她知道的歷史真相告訴她的學生。
同行的還有幾位學生,年齡最小的是來自大阪的13歲獸我季。她們都在仔細地看,認真地記。還有那位《每日新聞》的記者,不停地在拍照……
1997年8月28日的《每日新聞》夕刊,藤田昭彥關于“南京大屠殺60周年”專題報道刊登出來。文章以“悲慘的事實刻骨銘心”、“要警惕否認歷史的動向”為醒目標題,講述了在中國所看到的歷史真相。藤田昭彥寫道:“參觀完南京大屠殺紀念館之后,我們又向西行駛了約300公里,到了一個煤城淮南,參觀‘萬人坑’。”報紙上,配發了幾張圖片,一張是中國東部地圖,標注了南京、淮南、北京三座城市;一張大圖是白骨累累“萬人坑”的特寫鏡頭。“從1942開始到1943年,大約有1萬3千人死在這里。在‘萬人坑’紀念館里,我們看到拷問的刑具;我們又到了地面下的‘萬人坑’,看到累累遺骨,防風化的藥物發著茶色的光。”藤田細細地描述著。
藤田昭彥是大阪每日新聞社編集局的編集委員,也是一位尊重歷史、看重真相、有責任感的人。他寄給我的這份《每日新聞》,在17年后的今天也成為一個見證,見證著日本有良知的人在喚醒人們反思戰爭責任,悲慘的歷史不能忘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