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南牛肉湯起源”之“百家爭鳴”(三)
淮南牛肉湯乃回漢民族融合產物
在淮南的大街小巷,淮南牛肉湯是一道風景。近日,早報開展的關于淮南牛肉湯起源的討論在讀者中蕩起了強烈的反響,他們各抒己見。地方史專家姚尚書在接受記者采訪時認為,如果沒有回民的遷入,牛肉加工與烹制技藝不可能得到豐富;同樣,如果沒有漢民族飲食習慣的植入,牛肉湯的制作方法也不可能花樣翻新。幾百年間的民族融合,造就了彼此信任的和諧關系。
淮南地方史專家姚尚書說,喝牛肉湯吃燒餅,無論男女老少,都可以喝出一臉的酣暢,吃出大眾生活的滋味。牛肉湯,如同淮南人的性格,熱辣爽利。隨著城市文明程度的提升,適應市場競爭的需要,淮南牛肉湯由街頭巷尾的簡易湯鍋而登堂入室,媲美林林總總的快餐店,提升了消費品質與感受。更重要的是,淮南牛肉湯以其獨特的風味征服了四面八方的消費者,搶灘全國各大中小城市。不僅如此,淘寶網店所售出的牛肉湯,在快餐類食品中名列第一。“淮南牛肉湯”已經成為淮南的又一張“文化名片”。
淮南牛肉湯的風靡全國,是一種獨有的飲食文化現象。這種現象的出現有其深層次的原因,值得總結和品味。首先,淮南是一個多民族和諧共處的城市,在少數民族中,回族占少數民族人口的92.28%。漢回兩族比鄰而居于鬧市,文化習俗相互影響是淮南牛肉湯形成的基礎。
姚尚書說,淮南市境土著居民為數不多,移民成分占據多數。明代洪武年間的移民潮,大批黃河流域和江南的民眾徙居淮南,與原住民一起恢復生產,重現繁榮,其中不乏回族民眾。明代中葉,一大批回民移居淮南,形成聚落,其中也有一部分回民在集鎮營生,與漢民雜處。賴山集楊氏回民祖籍西北,先祖幾經遷徙定居于楊湖鎮,后遷于賴山集。其它地區回民,有的因明代“調衛”進入淮南,也有自由遷徙而進入淮南。回民的清真飲食豐富了人們的飲食品種,他們擅長牛羊肉烹制,不僅鮮美的口感得到淮南人普遍接受,而且處理加工牛羊肉的技法也被越來越多的人們所掌握。特別是對牛骨等下腳料的加工處理,也為更多的人所采用。以牛骨熬湯,滋味鮮美,口感醇厚,漸漸成為一種習慣。
姚尚書說,淮南地區漢民族在肉食品種上沒有特別挑剔,但牛肉向來不是主要品種。農耕時代,役牛是生產勞動的主力,牛向來被劃入大牲畜范疇,青壯役牛很少宰殺。但回民習慣上飼養肉牛為食,這一習慣也對漢民有很大影響。如果沒有回民的遷入,牛肉加工與烹制技藝不可能得到豐富;同樣,如果沒有漢民族飲食習慣的植入,牛肉湯的制作方法也不可能花樣翻新。幾百年間的民族融合,造就了彼此信任的和諧關系,漢民出入清真飯店司空見慣。在賴山集、田家庵聚居了為數眾多的回民,他們建立清真寺,既保留自己的文化特性,也以開放的心態吸收漢文化的特長。淮南牛肉湯就是在這樣的文化背景下形成的。逐漸成為淮上人家獨具風味的地方小吃。
姚尚書告訴記者,淮南牛肉湯品質一流。淮南牛肉湯習慣上選用牛骨頭熬湯,煮牛肉時必須浸泡清洗,除去血污,輔以不同成分的輔料,以大鐵鍋同煮,因此湯清味鮮,再配以炸制好淮椒(紅干椒)與自制的牛油做成的紅油,鮮辣醇厚。淮南牛肉湯以湯為主,湯不醇則無味。誠實的牛肉湯的燙制方法多樣,均取用當地特產為輔料,如淮芋粉、綠豆餅、豆腐皮(千張、百頁)、豆圓子等。淮南牛肉湯湯濃醇鮮,香辣適口,四季皆宜。由于配料眾多,一碗淮南牛肉湯不僅可以充饑,同時也獲得了必備的營養。這樣的內在品質,加上合理的價格,使得淮南牛肉湯具有很好的競爭優勢。
淮南牛肉湯經過品牌化市場改造,已不再僅僅是街頭陋巷露天經營;連鎖經營的嘗試,店堂布局的品牌與統一,極大地提升了外在形象。如果沒有內在品質,淮南牛肉湯這一地方特色飲食不可能得到廣泛認可,如果沒有外在形象,淮南牛肉湯同樣難以成為品牌。所以,內在品質加上形象包裝,是淮南牛肉湯走出淮南,走向全國的現實條件。
姚尚書說,淮南牛肉湯適應了都市的生活節奏。快餐是都市生活的產物,通常具有經濟實惠、省時省力、吃完就走的特點,深受奔走于都市快節奏生活中的職場人士喜愛。在快餐中,淮南牛肉湯不用油炸,不用火烤,沸水滾湯即燙即食,避免了通常快餐食品的許多詬病,符合大部分國人的飲食習慣。淮南牛肉湯餐盒包裝的橫空出世,成為飽受詬病的方便面食品的最好替代品,可以說是商機無限,有大文章可做。
對于淮南牛肉湯產業從業者而言,當務之急是完善經營業態,以更加鮮明的形象,更加出色的品牌占領市場,做大做強牛肉湯產業,進一步提升競爭力,讓淮南這一文化名片閃耀出更大光輝。
(記者 李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