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市各大快遞企業派件量居全省前列,但其中超過80%的購物額流向了外地,快遞發展遇到新瓶頸。
淮南快遞升級需場地支撐電商助陣

“雙十一”近了,新一年的網購狂歡即將上映,據淮南市郵政管理局不完全統計,當前,我市年網購額約為30億元,其中超過80%的購物額流向了外地,而自淮南電商售出的貨物卻了了,“進出”不均,致使淮南各快遞企業日常多是滿載歸、空車出。被稱為 “黑馬”的快遞業,在淮南并沒有跑出應有的節奏。
全市30億網購去哪了
自11月2日起,市民王女士就開始在淘寶網上收藏商品及店鋪,截止到11月4日上午9點,王女士共收藏了8家店鋪11種商品。她告訴記者:今年1至10月份,她在網上購物共消費了1萬3千多元,商品涉及奶粉、零食、服裝等多個種類,今年雙十一她打算通過網購再買約兩千元的商品。不過王女士也告訴記者,這1萬3千多元的網購額中,她沒有一筆購自淮南。
據淮南市郵政管理局統計,2013年,我市規模快遞企業業務收入為3268萬,同比增長51.9%,業務量達215萬件。淮南市各大快遞企業派件量居全省前列,市民年網購額約30億元,城市居民網購力位于全省前三。但如此龐大的網購額80%以上均購自淮南以外的地方,其中“江浙滬”地區占據的比例最大。11月3日,淮南市郵政管理局相關負責人向記者提供這組數據的時候,不無遺憾的說:如此龐大的購買力都消費在淮南以外的地方,未能對當地經濟產生拉動,非常值得深思。這說明我市的電商與快遞業的發展不成正例,淮南的電子商務、小微企業及小商品市場還有很大的發展空間。
快遞搞活了,新的市場就激活了
快遞業發展,對于刺激居民消費、便利居民生活具有重要意義。很多國家已經認識到,Logistics(物流業)是帶動整個經濟發展、刺激消費的重要行業,而快遞業是其中重要的‘領軍者’,流通搞活了,市場就起來了;市場起來了,經濟就發展起來了;快遞業搞活了,新的市場就激活了。
淮南市郵政管理局相關負責人告訴記者,截止10月20日我國今年快遞業務量突破了100億件,100億件業務量的規模直接拉動了千億級的快遞產業規模,托起了萬億級的網絡零售市場,作為一種新興服務業,快遞業自身僅迅速發展的同時,更是帶動了流通、制造等多個行業的發展。在江浙滬地區,一些中小企業借助便捷的快遞物流,依托網絡銷售,迎來了新的發展春天。當下,大到汽車、家用電器,小到柴米油鹽、農副產品,均掛上了網絡銷售,電商與快遞形成了風火之勢。國家郵政局局長馬軍勝曾做過形象的比喻:“快遞是風,電商是火,風助火威,火借風勢,二者就這樣風風火火的發展了起來。”記者了解到,目前我市超過90%以上的鄉鎮都已經有快遞企業入駐,全民電商創業潮的貨運物流基礎已經基本具備。
盤子夠大可菜卻備的不足
據悉,目前我市快遞企業共有22家,其中規模以上的有13家,國內各品牌快遞企業均入駐淮南。近5年來,我市快遞業務量以年均高于50%的速度增長,是任何一個行業無法比擬的,預計到2020年我市快遞業務收入將達2億元以上,相對快遞業的規模,我市電商發展則明顯滯后。淮南市郵政管理局相關負責人對這一現象的評價是:“盤子夠大可菜卻備的不足。”
11月3日下午,記者走訪了淮南圓通快遞,其客服經理徐雪指著該公司一輛大貨車說:你看,這輛車從外地過來時拉著滿滿的一車包裹,現在從淮南回去,車里是一件包裹都拉不到。徐雪所指的這一現象,被稱作“進出倒掛”,即進入淮南的貨件數量遠遠超過自淮南發出的貨件量。據淮南市郵政管理局的統計,淮南日高峰快遞處理量達到10萬件時(電商件占70%),進口件約為8.49萬件;出口件約1.51萬件,進口與出口件數的比例約為5.6比1。“進出倒掛,對我們淮南快遞業的發展其實是不利的,我們處在業務末端,成為上游攬件者的‘打工仔’,微利運營”徐雪說:“據我了解,目前我們淮南的快遞企業在攬件方面都處在‘饑餓’狀態,我們滿足淮南電商發貨需求的能力嚴重過剩,淮南電商的發展急需跑步前進。”
發展中面臨場地瓶頸
“我們分揀中心兩年搬了3次,你想這對我們的影響有多大?”11月3日,淮南中通快遞相關負責人向記者反映說:因為沒有固定的運營場所,他們被迫多次搬遷,搬遷過程中流失的人力和耗費的金錢,差點讓他們破產。“我們位于國慶路旁的運營中心的因為房產開發被迫關閉,之后我們又在附近的一個工業園內找到了一個合適的場地,但地坪打好后,卻因不是生產企業而被攆了出來,無奈之下我們只得再四處找場地,最終于11月2日,才搬到現在這個地方。”11月3日,正在淮南經濟開發區一家廠房內收拾場地的中通快遞負責人告訴記者:像我們這樣的快遞企業至少需要2000平方米的運營場地。
記者走訪了解到,當前我市除了郵政EMS以外,多數民營快遞企業均沒有相對固定、具有一定規模的運營場所。他們基本都是靠租用廠房、倉庫、民房進行快件的分揀和中轉,這種打游擊的方式不僅不利于快遞企業的發展壯大,更是在快件的安全上造成了一定的隱患。淮南市郵政管理局相關負責人認為:快遞企業遇到的這一難題,需要引起相關部門的重視,他們迫切需要一個緊鄰城區、規模適中的快遞產業園,為快遞企業的發展提供固定的運營場所,為我市的電商發展提供支撐。
圖為:快遞員工正在分揀郵件
記者 李鈞 蘇國義攝影報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