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語騰籠換鳥已廣為人知,其字面意思是:把鳥籠騰空,換養其它鳥。后來被人引申為:去掉舊事物,培養新事物。這則成語在當下經常為社會各界拿來廣泛使用于各項改革事業中。
日前看到一則消息,說某地近年來經濟發展迅猛,產能擴張、城市建設日新月異,但因寸土寸金,空間容量有限,土地供給的“瓶頸”限制了其進一步大發展的步伐,尤其是原本比較寬松的市郊,隨著新城的建設,土地也日顯緊缺,于是就來“騰籠換鳥”。然而一段時期以來,“騰換”多是“騰”產值低的廠家,“換”稅收高的企業,目的是提高土地的單位面積產出率。這種“騰籠換鳥”固然有它的道理,但還未從根本上走出“唯GDP”、“唯稅收”的思維。這則新聞儼然給世人提出的是一個新問題,這就是“騰籠換鳥”也要有新思維。
毋庸置疑,“騰籠換鳥”不只是一般的“騰”少“換”多,而應當以此為契機轉變產業結構,改變企業構成,不只是以產出“多”為導向,而更要突出一個“好”字。有的企業現在產值、稅收并不高,卻符合產業發展方向,很有發展前途,就應當大力“換”來引進。同時,通過“騰換”,不但使產業結構升級,而且要兼顧新城、新區域的民生和社會發展。這樣的“騰籠換鳥”,才是真正的科學發展。
在當前的經濟社會發展進程中,土地是個大問題,也是道大題目。我們既要精打細算土地賬,也要細心琢磨效益和效率賬,關鍵就看我們怎么算,交出什么答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