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 鋒
當前,黨的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正在扎實開展,然而,在基層單位的聽取意見環節,調研人員反映沒有問題成了亟待破解的新問題。
一是有問題不愿提。基層單位和民眾對上級調研耳熟能詳,往往當成了走過場、花架子,是形式主義。因此,基層單位和民眾對征求意見時紛紛表示出沒有意見、建議和問題。加上以往調研的多,解決問題的少;座談時記到本子上,座談后拋到腦后面等等,讓基層單位和民眾感覺提問題不見解決問題,久而久之,變成了有問題不愿提。
二是有問題不敢提。上級領導到基層調研,逐級陪同,既有主管部門的婆婆,又有直接領導的“現管”,前呼后擁。見此情景,基層單位和民眾提問題時有顧慮,普遍有怕被穿小鞋和秋后算帳的畏懼心理,造成了與其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的從眾心理,基層很多問題、矛盾被掩蓋,很多建議、意見被扼殺,造成了有問題不敢提。
三是有問題不會提。調研往往具有很強的針對性,由于被調研單位和對象對調研提綱的不了解,對調研重點和要求的不清楚,東扯葫蘆西扯瓢,觸及不到問題本質和深層次矛盾上來,講者一知半解,聽者一頭霧水。更有甚者,有的是調研對象過于謹慎,基本上有問才有答,而且答而不全,讓調研人員事倍功半。
綜上所述,各級調研都要重視沒有問題的問題,把家門口的活動辦到家,打通“最后一公里”,改進調研方式方法,讓調研和征求意見成為基層反映問題的蓄水池,把基層有問題不愿提、不敢提、不會提引導成愿提、敢提、會提,做到意見征求件件有回音,建議諫言條條有答復,問題困難事事有措施,真心實意地為民解憂、排憂、分憂,真正地讓“沒有問題”變的沒有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