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莊孜街道運用微博創新社區管理服務模式
為了全面貫徹落實中央精神、牢固樹立群眾觀念和服務意識,把群眾滿意作為社會管理根本標準,我市八公山區新莊孜街道嘗試運用微博創新社區服務新模式。今年11月21日,新莊孜社區下屬的建東、團結、新培、化工社區作為首批試水者開通了官方微博,為社區建設和管理搭建一條新的互動平臺。十多天下來,原先不怎么上網的社區工作人員,一個個都成了“微博控”,而原先對居委會工作不太感興趣的年輕居民,如今也紛紛加入了“微圈”,成為社區事務的積極參與者。社區工作人員運用微博拓展開了一條迅捷高效的社區自治新路。
工作新助手:微博連萬家
如今,經適房申請如何報名、“吃低保”要符合哪些條件、城鎮醫療保險如何辦理、社區最近有什么活動,新莊孜街道的居民只要在家輕點鼠標,在社區微博上,社區所有動向便一覽無余。
建東社區主任陳國艷早上進辦公室的第一件事,就是打開電腦上微博。在微博上“曬一曬”社區事務、“看一看”居民留言、“轉一轉”工作心得……在陳國艷看來,微博儼然成為她從事社區工作的新助手。11月27日冷空氣來襲,氣溫驟降,一大早陳國艷就發出了一條微博:“冷空氣來襲,氣溫驟降,請居民外出時注意防寒保暖。”微博發出沒多久,就被社區內的居民“轉”了起來。陳國艷笑著告訴記者:“以前有什么事,在小區里轉半天,也只是通知了社區里的很少的居民,現在,在微博上一發,大家一轉,社區事務知道的人就更多了。”
十多天下來,建東社區的很多居民都對建東社區的微博進行了關注,不少居民和社區還進行了互動,給社區管理服務工作提出不少的建議和意見,微博“一線”串聯起了社區里的千家萬戶,一下子拉近了社區居民委員會和居民的距離。
采訪中,不少社區工作人員都與陳國艷有同樣的共識。在很多人看來,社區居民委員會開了微博后,增加了與居民的“線上”互動,從過去走街串巷“一條腿”辦事,變成現在的網上、網下“兩條腿”走路。
政群新紐帶:志愿服務有“微圈”
家住治東社區的張坤,是司法所的一名工作人員。過去他不清楚社區工作人員在忙什么,更不知社區里的“雞毛蒜皮”和自己有什么關系。開通微博后,如今他已成為居委會的忠實粉絲。“通過微博,社區里有什么新情況我們能及時知道,我們有什么需求和意見也能通過微博向社區反映。”張坤說,通過居委會微博平臺,他知曉了社區管理工作的艱辛,這激發了他也想為社區“做點事”的熱情。現在他已經成為新莊孜街道法律服務志愿者。
像張坤這樣原先對社區事務不感興趣的年輕居民并不鮮見,而如今他們通過微博對社區有了新的認識,并紛紛建立了“微博圈子”,成為社區事務的關注者和參與者,利用自身專業和愛好盤活了社區的服務資源,建立了政群新紐帶。
溝通新渠道:辦事效率高
新莊孜街道綜治辦副主任、城建辦主任范濤,每天晚上睡覺前都要瀏覽一遍微博才能安心。在社區微博中,范濤是注冊最早、微博發布量最多,擁有粉絲最多的。范濤告訴記者:“社區工作雖然接觸的都是家長里短、雞毛蒜皮的小事。如何做到滿足社區居民個體需求,妥善化解鄰里矛盾,這也是社區工作的難點,作為社區工作人員,通過微博了解居民的需求,還要把居民反映的問題真正落實解決。只有為居民辦了實事,才能贏得人心,凝聚人氣。有了社區微博,不僅增加了社區工作人員和居民之間的聯系,而且提高了社區工作人員的辦事效率。”
圖:新莊孜街道建東社區的工作人員正在微博中發布社區最近動態。
(記者 王偉 攝影報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