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注文明交通系列報道——
整治機動車“霸道”亂象初見效
俗話說“大路朝天,各走一邊”,車行車道,人走人行道,本該各行其道、互不相干。然而,在市區,一些非機動車道常常成了一些機動車的“便捷通道”。一些出租車、私家車等機動車輛為圖一己之便,搶占非機動車道通行,不僅驚擾行人和非機動車輛,還帶來交通安全隱患。對于機動車搶占非機動車道通行,市民似乎早已司空見慣,但卻又無可奈何。治理機動車搶占非機動車道通行亂象,僅靠機動車駕駛者自覺顯然不夠,還需要相關部門切實行動起來。
非機動車道成“捷徑”
6月26日上午l0時許,記者來到洞山公交車站附近,由于這里是洞山中路與賓館路交叉口,直行和轉彎的車輛較多。記者在此駐足十多分鐘,看到一些私家車和出租車為行車方便,直接從非機動車道上行駛。
記者看到,一輛由南向北從賓館路駛向洞山中路的私家車,行至丁字路口時并沒有轉向洞山中路機動車道,而是一打方向盤,大搖大擺地從非機動車道上駛過。該私家車行至淮南礦業集團北大門口,一人上車后,才拐入機動車道上。
6月27日下午,記者在相同地點看到一輛出租車從中燃小區門口繞道礦業集團門口,待乘客上車后,出租車并沒有直接拐入機動車道,而是從洞山中路南側的非機動車道上拐入賓館路。
據市民介紹,在洞山中路,原來常常能夠看到一些中巴車繞道非機動車道行駛的現象,F在,中巴車沒有了,但機動車搶占非機動車道通行的現象并沒消失。
在淮河大道與南山村小區前道路相接的丁字路口,正對著的是由北向南通往洞山隧道的機動車道,而緊鄰機動車道西側就是非機動車道。
在這個丁字路口,機動車輛可以從淮河大道向右轉進入通往南山村的道路,從南山村方向駛來的機動車輛也可以在此路口向右轉進入淮河大道,駛向洞山隧道,但不能在此向左轉入非機動車道行駛。然而,就是這條非機動車道成了不少機動車輛任意穿行的“便捷通道”。
同樣的情景也發生在龍湖路的非機動車道上。由于龍湖路位于市區較為繁華的商業街區,車流量人流量都很大。不少機動車輛就“借道”擠占非機動車道,在非機動車道上行駛。
在晚高峰時段,一輛私家車從機動車道上轉入非機動車道上行駛,原本并不寬的非機動車道被占去大半,騎車市民趕緊靠邊讓道。
“霸道”車輛讓行人擔心
“有的出租車、私家車從人行道上經過時,車速很快,由于靠近居民區,人行道上的行人比較多,為了讓行人讓道,司機還一路鳴笛開過去!奔易¤F路新村的吳女士告訴記者,因為每天都要經過洞山中路去買菜,經常能夠看到一些出租車、私家車從非機動車道上快速駛過。
記者在洞山中路北側的鐵路新村公交站附近,觀察十多分鐘,先后發現3輛出租車和4輛私家車轉入人行道行駛。
“這些出租車、私家車駕駛員太自私了,社會公德意識很差,在非機動車道上和行人及非機動車搶道,很容易發生交通事故,稍不留神,付出的就可能會是生命的代價。”吳女士不無氣憤地說。
在林場路與淮河大道交叉的十字路口,記者看到,一些本可以由北向南從淮河大道機動車道上行駛,然后在淮河大道與通往南山村道路交叉的丁字路口右轉的機動車輛,卻偏偏選擇從非機動車道上由北向南行駛至丁字路口,然后右轉。而從通往南山村道路駛出的機動車輛左轉,從非機動車道由南向北逆向行駛至林場路與淮河大道交叉十字路口,然后選擇向東轉入林場路或向北轉入淮河大道。
“選擇從這條非機動車道出行多方便,距離近,省事。如果不從這里走,就得從賓館路走,然后經過林場路,再進入淮河大道。這樣一來,就等于繞了個大圈子!痹诓簧贆C動車駕駛者看來“很費勁”。然而,對騎乘非機動車輛的市民而言,一些機動車輛搶占非機動車道通行實在“太霸道”。
治理“搶道”亂象見成效
在洞山中路老龍眼路口,以前經常能夠看到一些出租車和私家車等在非機動車道上通行,有的是快速行駛,有的甚至逆行。機動車繞道非機動車道行駛,給行人和非機動車帶來很大的安全隱患,令市民深惡痛絕。自從老龍眼路口非機動車道上安裝電子監控后,如今,記者在該路口觀察十多分鐘看到,在該路段,進入非機動車道通行的機動車明顯減少。
交警部門在老龍眼路口兩側非機動車道上分別設置了監控設備,并在路口附近的非機動車道路口還設置了機動車禁止通行的標志牌,來提醒機動車駕駛人員。據了解,對電子監控抓拍的進入非機動車道的機動車,將依照違反禁令標志處以100元罰款和記3分。
“以前,這個路口的非機動車道上沒有電子監控,許多機動車輛想走就走。現在,亮起了攝像頭,進入非機動車道的機動車確實減少了很多!苯洺亩瓷街新方涍^的市民李先生表示,在沒有安裝電子監控的洞山中路其他路口,機動車搶占非機動車道通行的情況還比較多。
在洞山中路北側洞山公交站臺旁,一道隔離樁橫在非機動車道上。記者看到,五個隔離樁之間間隔約有1米,自行車、電動三輪車都能正常通過,而出租車、私家車等機動車輛就無法通過。在廣場路立交橋東側的非機動車道上也安裝了一道隔離樁,有效阻擋了機動車輛搶道通行。
圖:在洞山中路老龍眼北側路口,一輛私家車從非機動車道上逆行,而車后就是一塊禁行標志牌。
(記者 馮登成 張明星 王玲 攝影報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