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28日,本報刊登了《自助餐成“舌尖上的浪費”重災區》,報道了淮南市一些自助餐廳浪費現象普遍:食客們“吃少了虧本”的心態在作崇,導致每次用餐時取得多,剩不少;而很多自助餐廳因擔心失去顧客,心痛之余也只得對浪費現象聽之任之。
3月12日,記者再次走訪了淮南市幾家自助餐廳,倡導節約、反對浪費的“光盤行動”在這里有了一些細微的體現:在一家自助餐廳的大門口,一塊一人多高的廣告宣傳畫上,羅列了一長串每年浪費糧食谷物的數字,“提倡光盤、浪費可恥”的標語很是醒目;在另一家自助餐廳里,往日里食客用來取餐的大餐盤被換成了小餐盤,以約束食客每次取餐的分量。“杜絕‘舌尖上的浪費’,我們餐館有著不可推卸的責任,多想些好招妙招,引導顧客樹立節約意識,雙方共同努力,才能讓浪費現象越來越少”,淮南市一家自助餐廳經理告訴記者。
文明是一盞燈,只要燈光亮一些,身邊的黑暗就會少一些,而撥亮這盞燈,需要身在其中的每個人的努力,盡管每個人的力量有大小,但每個人的一小步,就是社會的一大步。
餐飲業的浪費現象已經存在了很多年,要想在短時間扭轉這種現象并非一蹴而就。按照心理學上“破窗理論”的邏輯,一間房子如果窗戶破了,沒有人去及時修補,隔不久,其他的窗戶也會莫名其妙的被人打破;一面墻,如果出現了一些涂鴉沒有被清洗掉,很快,墻上就會布滿亂七八糟、不堪入目的東西;一個很干凈的地方,人們都不好意思丟垃圾,但是一旦地上有了垃圾之后,人們就會毫不猶豫的隨手亂丟垃圾,絲毫不會覺得羞愧;當在自助餐廳里用餐的食客看到別人都在浪費時,他的浪費行為便會在其他食客浪費行為的“慫恿”下變本加厲。
總要有第一個人勇敢的站出來、大聲的對浪費現象說“不”,當反對浪費的聲音越來越聲勢浩大,浪費行為才會在被孤立、被削減被潛移默化中消除。而這種反對消費的聲勢,需要餐館、食客以及每一個人的共同努力。
幸運的是,記者在3月12日走訪一些自助餐廳時發現,抵制浪費、節約光榮的觀念已經在一些前來用餐的食客們身上有了一些體現;餐桌不再是堆著三層五層的碗碟、客人離開之后的餐盤大部分空著……
對于自助餐廳來說,食客的浪費行為將直接增加餐廳的經營成本,他們對倡導節約、反對浪費的“光盤行動”更是雙手贊成。餐廳服務一些人性化的改良,將有利于推動“光盤行動”的開展,減小盛裝食物器皿的尺寸,就可以避免一次性拿取過多食品造成浪費。此外,餐廳服務上還可以采取一些人性化“軟措施”,例如,在餐廳的視野范圍內,多一些提倡節約的溫馨提示;用餐后盤中若無剩余即可領取本餐廳贈送的一份小禮物,也許,獎勵節約的措施要比處罰浪費的行為來的更有效。
(記者 顧成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