干過船運,販過鴨苗。劉集鄉楊劉村農家女朱正梅從5000元起家,經過12年的艱苦打拼,將養鴨場發展成為集種鴨飼養、繁育、飼料加工、肉鴨養殖、成品鴨回收于一體的綜合性農牧企業,年銷售額突破1億元,帶動了周邊300多戶農民走上了養鴨致富之路——“養鴨女”的富民“產業鏈”
3月3日,初次見到朱正梅,一位面含樸實微笑、說話略顯靦腆的農村女性,記者很難將她與養鴨連在一起。然而正是她,十幾年來,在養鴨行業里不懈打拼,辛勤探索,打造了“公司+農戶+合作社”的新型養殖模式,帶動了全縣300多戶養鴨戶一起致富,戶均年增收逾12000元。目前,朱正梅所創辦的綜合性農牧企業,集種鴨飼養、繁育、飼料加工、肉鴨養殖、成品鴨回收于一體,年銷售額達1億2千萬元。朱正梅先后獲得“市級農村致富帶頭人”、“鳳臺縣創業之星”等稱號,并被推選為鳳臺縣綠牧肉鴨養殖專業合作社理事長。
在學習中挖得第一桶金
2000年,26歲的朱正梅沒有像其他年輕人那樣進城務工,而是回到家鄉劉集鄉楊劉村,意欲在農村這個廣闊的空間尋求一個用武之地。一次偶然的機會,朱正梅經人介紹,跟隨當地一位養鴨專業戶販賣肉鴨苗。經過長期銷售鴨苗的經驗積累,加之對養鴨市場規律與行業的逐漸熟悉,朱正梅暗暗思忖:與其販賣肉鴨苗,不如自己養鴨。
朱正梅說干就干,她用販賣鴨苗掙來的5000元錢購買了500只肉鴨苗進行飼養。初入養鴨行業,年輕的朱正梅感覺到自身經驗不足且技術欠缺,于是,哪里的養鴨產業發展得好,再遠她都要跑去看看,回來后認真做學習筆記。安徽農業大學專家來縣里視察,她又不失時機地請他們到她的小鴨場現場指導。邊學習,邊實踐,朱正梅從飼料配方、肉鴨飼養到疫情防治都積累了一定的經驗,500只鴨苗在朱正梅的精心飼養下一天天長大、出欄,并為她帶來一筆不小的收入。
首次創業的成功,增添了朱正梅的底氣,她拿出所有的積蓄,購買了2000只肉鴨苗,同時對原先簡陋的鴨舍進行了翻建,準備在養鴨這個行業里大干一番。
建立大型鴨苗繁育基地
成功,往往青睞那些用心且敢于創新的人。2003年春天,全國大面積爆發禽流感,鳳臺地區也受到影響。這讓嗅覺靈敏的朱正梅意識到:禽流感的沖擊,必然會造成今后一個時期內肉鴨養殖的斷層,這正是一個大好的商機!朱正梅不顧家人的反對,一次性上欄1.8萬只肉鴨苗進行飼養。禽流感疫情一過,由于市場肉鴨的緊俏,肉鴨價格一路飚升,1.8萬只肉鴨出欄后,為她帶來了近10萬元的收益。
隨著養鴨事業的快速發展,朱正梅發現鴨苗市場的供應不足,她意識到引進新品種在鳳臺地區建立大型父母代種鴨苗繁育基地勢在必行。2004年6月,6000只父母代種鴨被空運回鳳臺,在朱正梅的悉心“照料”下,當年年底產蛋。2005年,鴨苗價格上漲到5元錢一只,當年1至8月份,僅鴨苗供應一項就為朱正梅帶來了上百萬元的效益。
為了實現產業戰略布局,朱正梅繼2008年投資安徽瑞嘉普特飼料有限公司之后,又于2011年7月兼并年產10萬噸顆粒飼料能力的淮南市遠大飼料有限公司。2012年,公司占地30畝的年產250萬只鴨苗繁育基地投入使用,形成了資源內部消化的“一體化”經營。
帶著鄉鄰們一起奔小康
朱正梅致富后沒有忘記多年來關心、支持她的父老鄉親。劉集鄉楊劉村村民常希強曾是村里有名的貧困戶,朱正梅無償向其提供鴨苗、飼料,傳授飼養技術,并多次上門指導其養鴨。如今常希強靠養鴨不僅徹底擺脫了貧困的“帽子”,走上了小康之路,還被村民推選為村民組組長。
在帶動鄉親們發展養殖業的同時,朱正梅始終牽掛著困難人群。每逢春節,她總是帶著慰問品到特困戶家里慰問。汶川地震、玉樹地震、村村通工程的捐款現場,總能看到朱正梅的身影,十幾年來她累計向社會捐款10萬元以上。
圖:朱正梅(右一)在孵化室里觀察。
(通訊員 常開勝 記者 張昌濤 攝影報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