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集中”式搬遷在淮南精心打造全省一流典范
這只神奇、吉祥的“鳳凰”,完全是為了采煤塌陷區百姓翩翩飛來。
在淮南,在鳳臺,她美其名曰“鳳凰湖新區”,浴火而生,快速成長,堪稱全省最大的采煤沉陷安置區和民生示范工程。
鳳舞淮上,出新出彩。2010年,鳳臺縣在新城區——鳳凰湖新區劃地6平方公里,按照“一次規劃、分批建設”的思路,大手筆建設一個可容納8萬塌陷區農民的集中安置區。
連當地鳳凰鎮的一些農民都十分驚嘆,僅僅兩年,整個安置區崛起速度奇快,地盤開闊,廣廈林立,道路縱橫,大模樣已見雛形。
時隔半年多,記者再訪“鳳凰湖”的印象更為深刻。目前已投入資金3.53億元,安置區一期工程全面竣工,建成安置樓123棟,供水、供電、供氣、排污、亮化等配套設施全部到位,可安置塌陷區群眾4722戶、15110人。而安置區二期項目,已于去年8月份開工,總投入6.87億元,工程建成后可安置失地農民8000戶、25620人。
鳳凰湖新藍圖,目標定在精心打造全省一流的“搬遷安置”典范:“一流居住條件、一流就業水平、一流文化教育、一流醫療衛生”。
和諧民生,讓一向單純的“居住安置”加速變為“綜合安置”,傾力解決搬遷群眾就醫、入學、出行等難題。據了解,鳳凰湖新區投入6500萬元建設區內道路4條;開工建設占地111.3畝、容納6000名學生的鳳凰中學,建筑面積達4.3萬平方米的教學樓、學生宿舍樓、綜合辦公樓主體工程已完工;重要通道置五路橋也正在緊張施工。
“小高層”,稱得上鳳凰湖新區一大亮點。目前,40多幢小高層全部封頂,首批24部電梯開始安裝。從自建雙層到統建多層再到小高層,這可是近年來搬遷群眾的顯著心理之變啊。
“大集中”安置,熱了!“小高層”,熱了!鳳臺縣將由此節省下來的土地,規劃建設鄉鎮工業集聚區和農民創業園,為失地農民就業最大限度地創造條件。
目前,已規劃建設占地1500畝的農業產業園、占地1000畝的鳳凰鎮工業集聚區,啟動占地300畝的“燕之坊”粗糧加工、糧食倉儲物流項目和占地500畝的浙江民升服裝加工項目,保障搬遷群眾“搬得出、穩得住、能致富”。
瓦謝新村、潘東新城、竹園新村……“大集中”安置點,分步在淮南各地傾灑民生陽光,熠熠生輝。
嶄新畫卷,徐徐展開。全市2009年和2010年村莊搬遷應急工程項目34個,其中主體工程完工安置點29個,完成入住21個,具備入住條件6個,在建安置點5個,2009年搬遷項目全部竣工。去年全年投入村莊搬遷資金12.26億元,搬遷安置居民14281戶、44084人。
再看看2011年和2012年的新謀劃,全市村莊搬遷工程項目均有10個。淮南市力爭6年任務3年開工4年完成。
今天的淮南采煤塌陷區,正在全力向開發區、生態區和希望區轉變。
(記者 胡金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