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建文明城市系列報道之現場直擊——
種種不文明行為,何以得“治”
亂扔垃圾、樓道“牛皮癬”、非法小廣告等十大不文明行為已是沉疴
2010年7月,淮南市評選出“十大不文明行為”:攤點占道出店經營、亂貼小廣告制造“牛皮癬”、臟話粗話不講文明、亂扔垃圾亂倒污水、行人闖紅燈翻越欄桿亂穿馬路、隨地吐痰不講衛生、操辦喪事擾民拋灑冥紙遺物、臨街亂搭亂建亂拉亂掛、禁煙場所抽煙無忌、中巴車飆車橫沖直闖。
評選本身并非目的,如何有的放矢的改進、怎樣減少甚至杜絕這些不文明行為的發生,才是評選活動真正用意所在。兩年過去了,這些不文明行為是否得到了有效的遏制和改觀?時值淮南開展創建文明城市活動,以及第十九屆中國豆腐文化節即將舉辦之際,本報記者兵分多路,深入街頭巷尾——探訪那些兩年前評出的“十大不文明行為”,但結果卻并不令人滿意。在通向文明的道路上,我們依然任重道遠。
近日,記者走訪了淮南市的街頭巷尾、鬧市游園和居民小區,選取了幾種不文明行為的細節。記者希望能夠通過對這些細節的定格,提醒廣大市民予以重視乃至審視,遠離這些不文明行為,我們才能離文明更近。
“請勿隨地亂扔垃圾”,從口號到行為,距離還有多遠?
“請勿隨地亂扔垃圾!”這樣的口號雖然已經喊了很多年,但始終沒有在市民的日常生活中引起足夠的重視并形成常態。雖然絕大部分人對于隨手亂扔垃圾的不文明行為深惡痛絕,但當付諸行動時,有些人卻很難自律。
8月13日,記者走進位于田家庵區人民南路的一個入住10多年的小區,看到這樣一幕:距離該小區一棟居民樓的單元門僅5米之遙的地方,堆放著一堆垃圾,這堆垃圾很明顯是小區的居民有意丟棄在此的;而相隔大約3米遠的地方,放著一個垃圾車,車上已經累積了半車垃圾,停留在此的垃圾車意圖很明顯:希望居民們能夠將生活垃圾直接丟進垃圾車里。可惜的是,大量的生活垃圾堆放在距離垃圾車僅3米遠的地方。或許,正是這區區3米之遙,衡量出了我們與文明的距離。
在淮南大街小巷抽煙的人隨處可見,煙頭自然也隨處可見。在淮南市淮河大道立交橋游園內,記者看見一名男子坐在草坪邊的石階上一根接著一根地抽煙,地上的煙灰和煙蒂就隨手扔在腳邊,被鞋底踩滅的煙頭在干凈的地面上畫出了一塊塊黑斑。此外,“遠投拋物”也是不少人在扔垃圾時的習慣動作。有些市民在扔垃圾時,或者是不愿意多走幾步路、或者是純粹好玩,遠遠地讓垃圾畫一個弧線然后向垃圾箱飛去,而結果,垃圾十有八九不是飛進了垃圾箱而是飛在了路面上。
隨手亂丟垃圾,丟掉的不僅僅是垃圾,更是一個人的素質和修養。“請勿隨地亂扔垃圾”這樣的標語,要想從墻上走進每個人的心里,需要我們每一個人做出努力。
樓道“牛皮癬”已成頑疾,如何解決?
“我們小區樓道里的‘牛皮癬’太多了,整個墻壁幾乎都成了‘牛皮癬’的天下。”近日,家住淮南市田家庵區舜耕新村的陳女士向記者反映,其所住樓道內到處貼滿了小廣告,弄得樓道里很不美觀,希望能想個辦法解決一下。
8月13日,在淮南市田家庵區舜耕新村,記者看到,整個小區共有20多棟樓,看上去都有些年頭了。記者進入15號樓一單元樓道看到,正對樓道口的一樓墻壁、電表箱,甚至是樓梯扶手處,貼滿了大大小小各種各樣的“牛皮癬”,有的是用噴漆噴上去的,有的是用不干膠貼上去的,還有用簽字筆寫上去的,密密麻麻,凡是手能觸及到的墻壁無一幸免,白色的墻壁全被“牛皮癬”所覆蓋。記者數了數,在最密集的墻壁部位,一平方米的墻面上有將近15塊“牛皮癬”。內容上更是包羅萬象:下水道疏通、送氣、家政服務、開鎖、家教輔導等一應俱全,同時,辦證貸款、辦理發票等非法信息也隨處可見。
采訪中,居民們也對整個樓道被占據的狀況感到相當的無奈和煩心。“你看看,我們家門上面的墻壁幾乎全被“牛皮癬”貼滿了,花花綠綠的,看上去特別不整潔,特別煩人。”而住14號樓的王先生告訴記者,不久前兒子結婚,家里都收拾歸整的挺好了,就是門口墻壁上亂七八糟的小廣告看上去特別不雅觀,“用不干膠貼的小廣告很難弄,根本揭不下來。最后我用裝潢剩下的一些涂料將樓道口的墻面粉刷了一遍。但沒過三天,雪白的墻壁上又陸陸續續開始出現小廣告”。
單頁廣告滿天飛,浪費紙張讓人煩
樓道內的“牛皮癬”的確讓人煩心,但有一類小廣告同樣讓居民們厭惡。居民李女士告訴記者,一些商家發放的自行印刷的紙制廣告傳單,雖然這些商家的行為比那些直接把廣告印在居民樓的樓道墻面上的行為要好的多,但鋪天蓋地的投遞方式也讓居民們十分煩心。很多廣告傳單扔的滿小區都是,居民家的防盜門上用膠水給貼一張,每層樓的樓梯處都給你丟上10多張。這種方式不僅沒有達到廣告的效果,很多的居民甚至看都不看,隨手就給扔了,不僅浪費了大量的紙張,還給小區的環境帶來了污染。
在采訪的過程中,大多數居民認為,少數小廣告在有些時候能夠給居民的生活帶來一定的幫助,但散發無度,浪費紙張、污染環境,給居民們的生活帶來更多的是麻煩。有些居民建議在小區內部可以專門開辟一塊地方,例如宣傳欄或者信息張貼欄等,對居民有用的信息集中張貼在一起,也能有效減少這種亂貼小廣告的現象。
(記者 馮登成 顧成家 馬南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