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根劇團執著堅守,數十年來給群眾送去傳統文化的享受
淮南還有戲樓嗎?在哪里?如果你問年輕人,估計大多數都說不出來,老年人估計也有很多不知道的。然而就在淮南市田家庵區東城市場北邊,就深藏著一家有著二十多年歷史的老戲樓——聚仙戲樓。近日,記者對這家老戲樓進行了探訪。
老戲樓“藏”于鬧市間
7月11日下午3點,烈日炙烤著能源城,記者來到淮舜北路東城市場北邊,在路口打聽戲樓在哪里,當地的人立刻指著一條狹窄的路,“往最里面走,就能看到了。”記者按著指示,一直往里走,大約走了四五百米,在一個小的十字路口終于看到這家戲樓。
這家戲樓二樓懸掛著“聚仙戲樓”四個字,門前立著一個展示牌,上面寫著戲曲《鴛鴦樓》,記者猜想這大概就是這天下午要演出的戲曲了。一樓是做生意的,沿著狹窄的樓道,記者向二樓走,在樓間就聽到了唱戲聲和配樂,還有掌聲、喝彩聲不時交織在一起。在二樓一間屋子內,只見一邊是一個簡陋的戲臺,臺上的演員正聲情并茂地演出推劇《鴛鴦樓》,臺下則聚集著許多老人、婦女,還有小孩子,小孩子們看熱鬧,老人們則聽的入了神,有時還跟著哼唱起來。
雖然戲樓內熱得厲害,這個能容納百十人的場地,屋頂懸著幾頂吊扇,“呼呼……”不停地旋轉,人們手中的蒲扇也不停地搖動。但這些都不妨礙戲迷欣賞,擋不住他們對戲劇的熱愛。
“我愛聽戲,尤其是咱淮南的推劇,另外還有廬劇。”今年已經62歲的梅福軒大爺說,他是專程從謝家集區蔡家崗來到這里聽戲的。“現在淮南的戲院越來越少了,在淮南可能只剩下這一家還在演出了。”梅大爺表示,現在城市發展變化很快,以前的老戲院大多都漸漸消失了,而隨之興起的是電影院,許多老人想聽戲,都沒有一個固定的地方可去。
地方戲劇深受喜愛
記者來到三樓,這里是演員們的化妝間,也是他們生活睡覺的地方。演員們正在化妝,臉上涂滿了各種油彩,穿著厚厚的古裝戲服,在這炎熱的下午,已是汗流滿面的記者真不敢體會他們是怎樣的滋味。
在聚仙戲樓演出的是一家民間職業劇團——群藝廬劇團,當地的老百姓則習慣稱他們“正華劇團”。他們在這里演出已有20多年的時間。團長陳正華,今年48歲,曹庵人。這天下午,陳團長也要參加《鴛鴦樓》的演出。在演出前,陳團長向記者介紹了劇團和聚仙戲樓的過去。
在群星劇團內,地方性戲曲如淮南的推劇以及廬劇是主要表演劇種,另外還有黃梅戲、豫劇、京劇等多種戲曲。目前劇團共有18人,年齡基本上在40歲左右,最年輕的也有30多歲。陳團長告訴記者,他們在這家戲樓唱了20多年的戲曲,最初是1989年開始在聚仙戲樓表演,在那個年代,戲曲是有限的娛樂節目,很多人都會花上三五角來聽場戲曲。隨著時代的發展,娛樂的花樣越來越多,現在聽戲曲的人都是中老年人居多,很少有年輕人來聽戲。現在城市發展的快,聚仙戲樓則變得落伍,由于地址比較偏僻,而且戲樓的設施環境也跟不上時代的變化。雖然也有很多喜歡聽戲曲的人,但他們覺得地點比較偏僻,有的甚至還不知道這里有個戲樓。
梅大爺告訴記者,群星劇團無論是雨天還是雪天,他們風雨無阻,從不休息,總是在每天的下午兩點到五點給觀眾帶來精彩的戲曲,娛樂他們的生活。盡管條件差,但觀眾熱情不減,場場近乎爆滿。
“草根劇團”面臨窘境
陳團長介紹,大約在五六年前,該團還有6名年輕的小伙子和小姑娘,但后來都走了,“一個都沒有留下來。”“在劇團里培養一個演員十分不容易,眼看著他們都能獨立上臺演出的時候,卻一個個都走了,心里確實不是滋味。”陳團長介紹,由于劇團收入主要靠門票,收入有限,年輕人都不愿意留下來,現在只剩下他們這些老演員了。
為了能讓劇團能夠繼續發展下去,陳團長開始帶領他的演出團隊“開拓新市場”。“不能常在戲樓里演出,要走出去。”陳團長介紹,他們每年都是從4月份左右開始在這個聚仙戲樓表演,一直表演到春節前,而在過年期間,他們會受各個鄉鎮的邀請到鄉下去演出。
“鄉里有包場的,長的一個半月,20天,短的也有一個星期。”陳團長表示,他們一天一場能掙600多元錢,增加了劇團的收入,這一定程度上緩解了劇團的人員流失。
“傳統文化不能丟!我們‘草根劇團’就是要為老百姓們送去他們深愛的傳統戲曲。聚仙戲樓就是我們的大本營,在淮南也不多見了。我們希望繼續能夠在這里演出,為老百姓帶來快樂。”陳團長表示,他希望政府部門能夠扶持民間劇團,提供一個條件較好的專門供戲曲演員演出的場所,這樣演員們能夠更好地演出,聽戲的老百姓也不用受罪了。
圖一:演員在化妝。
圖二:觀眾在認真聽演員們唱推劇《鴛鴦樓》。
圖三:戲樓外景。
(記者 馬南南 張明星 實習生 丁瑋唯 攝影報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