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日起,作為省級民生工程的城鄉居民養老保險制度實現了全覆蓋。截至目前,我市參保人數已達到65萬人,新增11萬人從本月起可以領取養老金,領取養老金人數合計達到20萬人,每人每年至少增收720元。城鄉居民養老保險政策不僅填補我市養老保險制度最后一項空白,也使廣大城鄉居民實現由“養兒防老”向“政府養老、制度養老”的新轉變。
“從7月開始,我一個月就能領到100元的養老金,這給子女減輕了負擔,我打心底里高興!”這些天,家住潘集高皇鎮91歲高齡的孔凡英老太太逢人便說著自己遇到的這件開心事。因為,她也可以像城里人一樣,每月都能領到“退休金”了。“以前我們都靠兒女養老,靠土地養老,現在有了新政策,政府按月發給養老金,生活有保障了,后顧之憂也就減少了,家庭生活也就更加幸福了。”孔老太太口中的新政策就是城鄉居民養老保險。
今年年滿60周歲的居民可不繳費直接領基礎養老金
在我市,只要具有本市戶籍,年滿16周歲(不含在校學生)、未參加城鎮職工基本養老保險的農村居民和不符合城鎮職工基本養老保險參保條件的城鎮非從業居民,均可在戶籍地自愿參加城鄉居民養老保險,新的參保繳費標準設為每年100元至2000元13個檔次,參保人自主選擇檔次,按年繳費,多繳多得。領取養老金的條件是:年滿60周歲、累計繳費滿15年及以上的城鄉居民,可按月領取養老金。政策實施時,已年滿60周歲,未享受城鄉職工基本養老保險待遇以及國家規定的其他養老待遇的,可不繳費,按月領取基礎養老金,但其符合參保條件的農村戶籍子女應當參保繳費。政策實施時,參保人至年滿60周歲累計繳費年限不足15年的,可由本人達到領取年齡時一次性補足繳費15年,并從次月起計發養老金,補繳的年限不享受政府繳費補貼。城鄉居民養老待遇主要由基礎養老金和個人賬戶養老金組成,基礎養老金由財政全額承擔,個人賬戶養老金由個人賬戶基金支出,個人賬戶基金不足以支付時,也由財政承擔。中央和地方政府根據經濟發展水平和物價變動等情況適時提高基礎養老金標準。
市級繳費補貼和基礎養老金補貼高于國家、省級的指導標準
據市人社局農保科負責人介紹,我市城鄉居民養老保險與國家和省政府政策相比,具有“三個較高、二個擴大、一個創新”的特點。這其中,“三個較高”即基礎養老金每月60元,高于國家規定每月55元的標準;地方政府補貼每年80元,高于省政府規定每年30元的標準;繳費超過15年增加基礎養老金每月2元,高于省政府規定基礎養老金加發1%(0.55元)的標準。“二個擴大”即參保繳費基數分100元至2000元13個檔次,比國家和省里的100元至1000元多了3個檔次;享受特殊政策的群體不僅有重度殘疾人,還包括計劃生育相關群體、城鄉低保戶等困難群體。“一個創新”,即在養老金待遇上,根據年齡階段設置不同的基礎養老金,70歲、80歲、90歲以上老人每月增發10元、20元、40元的養老金。
居民在家門口參保享受惠民政策
6月29日,記者跟隨三和鄉大郢村的社保信息員湯本利,來到該村76歲低保戶湯傳和家中,為湯老伯和他的妻子辦理參保。在隨行的車上,記者發現了一部打印機和一臺照相機。“參加城鄉居民養老保險需要照片、戶口本、身份證復印件等信息,村里不少老人腿腳不便,帶著這些‘裝備’,到村民家里去一次性就能收集齊信息,既節省了參保時間和成本,也方便了群眾。”在三和鄉,有14位像湯本利一樣的社保信息員,他們走村串戶,把城鄉居民養老保險這項惠民利民的好政策,及時送到了居民的家門口。
為確保城鄉居民養老保險這項惠及千家萬戶的民生工程、德政工程落實到位、釋放到位,各個縣區采用送信、廣播、展板等多種形式宣傳城鄉居民養老保險政策,采取老太太聽得明白、小學生看得懂的方式,給群眾算好自身收益賬和家庭和睦賬。利用遍及全市19個街道、46個鄉鎮、229個社區的專管員及561個行政村的社保信息員,把參保服務送上門,基本實現“3分鐘服務、家門口參保”。參保群眾憑一個證(身份證)、一個本(戶口本),打個勾(選擇繳費檔次)、簽個字(簽姓名按指紋),就能在家門口及時辦完全部參保手續。
圖:社保信息員上門為腿腳不便的老人服務。
(記者 李舒韻 實習生 余樂樂 攝影報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