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建文明城市之交通篇——斑馬線前,你“禮讓三先”了嗎?
斑馬線,看似一條簡單的人行橫線,卻是行人的生命線,也是現實生活中考問駕駛人和行人文明素質的文明線。倘若人人都文明守法,那么道路上將是這樣一番和諧景象:斑馬線前,車慢行,人先過;行人遵守“紅燈停、綠燈行”的準則,人車相互禮讓,安全過馬路。
可近日記者在對市民進行走訪時,卻發現現實生活中這樣的禮讓場景往往難以出現,一些司機在駕車通過斑馬線時,不是按規定減速,禮讓行人,而是故意加快車速,與路人爭道。這些司機野蠻的交通行為,讓這條原本用以保護行人安全的“生命線”上,時常險象環生,難以起到斑馬線真正的作用。
車不讓人,斑馬線形同虛設
我國現行的《道路交通法》中規定:機動車行經人行橫道時,應當減速行駛;遇行人正在通過人行橫道時,應當停車讓行。機動車行經沒有交通信號的道路時,遇行人橫過道路,應當避讓。然而記者在市內一些斑馬線上體驗時,司機大都對斑馬線的行人視而不見,飛速行駛,并沒有主動減速或停車讓行的意思。
蔡新路與建北路交叉口是八公山區較為繁華的路口,來往車輛和行人比較多。在交叉口斑馬線處,記者等綠燈亮起正準備從東端向西前進時,一輛右轉的車輛按著喇叭急速從記者身前穿過,根本沒有減速慢行的意思,記者只得停下腳步等車過去。行至斑馬線中央,左轉的重型貨車一輛接著一輛從建北路穿行至蔡新路上,加上對面不斷駛來的右轉車輛,漸漸匯聚成車流,阻斷了記者和其他行人前行的道路。記者發現,駛過斑馬線的所有車輛沒有一輛減慢速度、禮讓斑馬線上的行人。就等到車流消失,前方的綠燈已變成了紅燈,記者只得站在斑馬線中央等待下個綠燈的亮起。一條短短的斑馬線,記者用了3分多鐘才走過去。
車不減速,走斑馬線忐忑不安
有紅綠燈的斑馬線還好些,畢竟交通指示燈和電子警察對過往車輛有一定的威懾作用。而在一些只有紅綠燈沒有電子監控的斑馬線處,司機在通過人行道時不但不減速,反而加速按響喇叭逼迫行人讓路,讓很多行走于斑馬線上的市民忐忑不安。在舜耕集貿市場旁的斑馬線處,記者看到由于此處位于丁字路口,旁邊還有菜市場、學校以及大片居民區,通行于此處的人行和車輛尤其密集,尤其是上下班時間,人行走于車縫當中,與車輛擦身而過,刺耳的鳴笛聲不絕于耳,嘈雜而危險。
家住洞山新村的李女士告訴記者,自己每天回家都要通過這處斑馬線,由于車流量大且沒有紅綠燈,通行于這里的車輛幾乎沒有禮讓行人的。“許多司機都視斑馬線為無物,不論線上是否有人通行都快速通過。有些司機看到斑馬線還猛踩油門,一下子沖過斑馬線,深怕慢一步就會給行人‘讓道’,耽誤了自己的行程。”李女士稱,每次通過這個路口時她都像在懸崖上行走,過個馬路也要練就眼觀六路、見縫插針的本領才行!
市民建言,斑馬線不是搶著過的
市民張女士在談及一些司機在斑馬線前不禮讓行人的現狀時,頗有感慨地向記者講述了自己在國外的一次親身經歷:一年前的春天她去日本旅游,在東京鬧市區的大馬路上,她和幾個朋友要過馬路,那是一條較為偏僻的馬路,沒有設置人行橫道紅綠燈,當時她和幾個朋友走了幾步,見過往車輛較多,就停下來,想找個空檔再過。可奇怪的是,他們要過的人行橫道兩側,很快排起了車隊。前面車里的司機打開車窗玻璃,友好地向他們做出“請先過”的手勢,微笑著頗有風度地靜等他們。
張女士告訴記者,希望這樣溫馨的場面也能夠在淮南的大馬路上時常出現。的確,斑馬線形同虛設的現狀早已引起市民的不滿,他們除了希望交警部門能加強對車主文明行車的宣傳教育,加大對斑馬線上車輛違規行為的處罰力度外,也希望廣大司機朋友在開車通過斑馬線時,能夠“禮讓三先”,確保路人安心過馬路。
除了車輛不“禮讓”,斑馬線被攤點占道,中巴車、出租車亂停亂放的現象,也使得斑馬線難以發揮其應有的功效。在淮舜南路與體育場南路交叉口處的斑馬線上,記者看到一輛拉著水果的機動三輪車就停在斑馬線西端,三輪車旁有幾名市民正在買水果,將斑馬線占去了四分之一。在前鋒小區路口,記者看到幾輛出租車停在斑馬線上等客。
在市區各條道路的斑馬線上,中巴車亂停上下客的現象已都多次被市民所詬病。
請文明“禮讓”斑馬線
斑馬線上的文明“禮讓”,不僅僅是司機應做到的行車要求,也應是全體市民所遵循的行為準則,它代表著一個城市的文明,它需要人們把“安全至上”的意識放在首位,在尊重行人在斑馬線上的優先通行權和生命權的同時,嚴格遵守斑馬線上的交通規則,做到文明行車,相互禮讓。
(記者 馮登成 柏雪 王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