獻血英雄眼中的“無償獻血”
6月14日是世界獻血日,今年的主題是“每位獻血者都是英雄”。暫且不論每位獻血者都獻了多少毫升的血,只要他們在卷起袖子的那一刻,他們就是英雄。于是乎,越來越多的人走入獻血大軍中,非典時、汶川大地震時,大家義不容辭卷起袖子……可當無償獻血成為公民的一種義務時,網絡上關于無償獻血的傳言也越來越多,生活中也會遇到不少對無償獻血不太理解的人。在世界獻血日來臨之際,記者專門采訪了今年被評為全省“獻血公益之星”的唐懷立和謝培德,讓他倆帶我們去了解“無償獻血”。
無償獻血的初衷是幫助別人
1999年底的一天,唐懷立的孩子將要出生,但愛人身體虛弱,情況非常危急。為了挽救唐懷立愛人的生命,醫護人員進行了一次愛心接力,抽血化驗、調血液、輸血,整整6個小時,終于母子平安。看著這些醫護人員來回忙碌著的身影,唐懷立感受到社會的溫暖,同時也讓他萌發了回報社會的想法——獻血。
謝培德是一名刑警,1986年剛步入工作崗位的他就在刑警支隊技術大隊,由于經常看到一些血腥的場面,讓他知道一個生命的存在有多么的不易,有時往往一袋血就可以救回一條鮮活的生命,1998年國家提倡無償獻血,謝培德當即伸出了手臂,獻出人生當中第一個200毫升的鮮血。
十多年讓獻血成為一種習慣
唐懷立是一位靠勞力掙錢的普通工人,從1999年第一次獻血到現在,唐懷立已經有13年的獻血經歷,一年兩次,一次400毫升,已經成為雷打不動的習慣。“有人說獻血對身體有傷害,我說獻血是讓身體更健康。不過,獻血后肯定要好好休息。”唐懷立稱。
對于每年兩次的獻血經歷,謝培德覺得這是生活中的一種習慣,而且每次獻完血后,謝培德的心情特別激動。“去年我兒子在上大學之前,我帶他去獻血,因為害怕,在測血壓、心跳時不達標,醫護人員不允許獻血,后來我給他下了任務,必須在臨走時獻一次血,在我的鼓勵下,兒子獻了200毫升的血。前兩天,兒子從學校打電話回來說他又獻血了,而且是自愿獻的,獻完血后特別有成就感,覺得是做了一件好事,兒子說以后會繼續獻下去。”謝培德說兒子獻血的事情時有一種后繼有人的感覺。
獻血英雄答疑“用血交錢”
在采訪過程中,記者沒有想到一個普通的勞動者能夠把無償獻血和用血交錢這兩件事解釋地如此清楚。唐懷立說他因為經常獻血,所以對無償獻血的知識了解得很多,對很多市民質疑“無償獻血,而用血時卻要交錢時”,唐懷立覺得這是宣傳不到位。
“獻血用血是收支兩條線,國家撥專款用于血站的投入,肯定也要回收這項資金,資金從哪來?肯定還是市民負擔,曾經獻過血的,可以拿著獻血證去報銷,沒有獻過血的,自然就該承擔這筆費用。”
對于唐懷立的解釋,記者也專門詢問了淮南市中心血站,血站工作人員表示唐懷立的解答基本正確的。國家劃撥專項基金用于無償獻血的投入,既然投入了,自然要成本回收,這樣的循環才能讓無償獻血工作穩定地進行下去。而回收從哪里來,那就是沒有獻血的人在使用血液時需要付錢,用于償還國家用于再投入,這既是對于無償獻血者的保護,也是促進更多的人無償獻血。
獻血英雄呼吁積極獻血
即將要去合肥參加全省獻血公益之星活動的唐懷立和謝培德對于自己獲得的稱號顯得很平靜。“獻血只是我們回報社會的一種方式,通過獻血,讓更多的傷者獲得繼續生存的權利,我們就是在做好事。我們當然希望自己平安無事,但誰也不能保證自己或家人不會遇到需要輸血的時候,如果所有人都對獻血恐慌,都對獻血有誤解,那可能真的會發生無血可用的情況。”
(記者 王 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