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淮南市生活、工作近60年的退休干部祝老先生向記者道出這樣一番感慨:曾幾何時,對于大多數淮南市民而言,健身運動簡單而又單一:散散步,跑跑步,爬爬山,跳跳舞。市民們想借助健身器械鍛煉身體,只有自掏腰包去健身房。可現如今大不一樣了,擁有各類健身器械的健身小廣場在居民區、公園、商業區、辦公場所、醫院、學校等諸多場所隨處可見。
借助健身器械去健身,這個曾經只屬于少數人的室內器械運動方式,如今演繹成平民化健身運動了。用一位熱衷體育鍛煉的市民的話說:“以前見都沒見過的健身器械,如今隨處可見,隨時可用。”
健身器械多樣化 百姓健身更方便
全民健身器械,在市區更可以說是遍地開花,不管是各個小區,還是景觀游園內幾乎都有體育健身器械供市民免費使用,現在城市居民如果想健身,只要出門就可做到。在淮南市體育文化廣場,記者看到很多市民都在健身器械上健身。在這些健身休閑的市民中,記者發現,不管你是鶴發童顏的老人,還是身強力壯的青年,又或是活潑可愛的兒童,在這里都會找到適合自己年齡段的健身器材。
正在健身的李大爺告訴記者:“我今年78歲了,你看我現在身體多硬朗,這是我每天來這里鍛煉的結果啊!記得十幾年前,那時我剛退休,整天在家里閑著沒事干,鍛煉只有一種方法,就是跑步。那時淮南的體育場所哪有現在這么多啊,基本就是籃球、乒乓球、單杠、雙杠這幾樣體育活動場地,但是這些運動只適合青年人群,而我們這樣的老人和孩子就不適合。你看現在,只要走出家門,就能看到這些適合各種年齡段人群健身的體育器械。現在,每天健身已經成為我的生活習慣,同時,也能在鍛煉的過程中結識一些老年朋友。”
鄉村文化廣場 點亮農民“夜生活”
忙了一天,吃罷晚飯,在涼爽的晚風中到家門口的休閑文化廣場跳跳舞、打打籃球和乒乓球,或是在各種健身器材上鍛煉身體,這些以前只能在城市小區見到的場景,如今在淮南的鄉鎮里也隨處可見,不少村民也享受著和城里人一樣豐富多彩的“夜生活”。
在潘集區平圩鎮平圩村就有著一個1000多平方米的農民文化廣場。這個文化廣場建于2007年,2008年正式投入使用,成為當地村民休閑健身的主要場所。走進這片廣場,記者看到與城市小區的休閑廣場一樣,這里安裝了不少健身器材,此外還有乒乓球臺、籃球架等等;廣場的旁邊還豎立著一塊介紹“農民維權方法”等知識的法律援助宣傳欄。每當夜幕降臨,這個廣場就是異常熱鬧起來,村民們三五成群、或攜家帶口來到廣場上,年紀大點的跳跳健身舞,或下下象棋;青年們則分成兩隊,展開激烈的籃球比賽;小孩們則互相追逐,嬉鬧玩耍,或是拿著球拍,在藍色的乒乓球臺上揮灑青春的汗水……歡笑聲、嬉鬧聲、加油聲交織成一片,將平圩村的夜晚變成了歡樂的海洋。
“以前一到晚上,大家都在家門口乘涼瞎聊或是陪著老婆孩子在家看電視,現在有這么多好的廣場,大家都湊到一塊高高興興地出來玩,跳跳健身舞,打打球,上健身器上活動活動,也像城里人那樣過夜生活了。”在采訪中,一位村民興奮地說道。村民們告訴記者,因為之前農村很少有公共的休閑廣場,以前他們的夜晚生活都很單調,更別說鍛煉健身這塊了。如今隨著新農村建設的發展,村里的道路不僅變得寬敞起來,房屋變得靚麗,而且各種體育文化設施也健全了。“有了這個休閑廣場后,不僅鍛煉身體有了好去處,而且晚飯后還能和親朋好友一起到廣場上玩樂,增強彼此的感情,人的精神面貌也煥然一新。現在,俺們可真是離不開這廣場了呀!”
礦區居民家門口 有了“免費健身場”
建于2004年的勞動新村是淮南礦業集團開展舊城改造較早的一批。走進這個綠地如茵、綠樹環繞、各種設施齊全、寬敞又現代化的居民小區,你很難想象改造前的這里曾是聚居著近千戶礦區居民、臟亂又擁擠的平房區。尤其是小區正中央的大型居民休閑廣場,更是一處能承載上百人的“免費健身場”。而像這樣的“免費健身場”在西部所有的安居小區內都存在,它們已成為西部居民開展健身運動的重要活動場地。
彩色方磚和鵝卵石鋪就的蜿蜒小路將小區道路與休閑平臺與親民廣場互聯成一片,廣場上各種健身器材一應俱全,扭腰盤、太空漫步、蹬自行車等健身器材上不乏有居民在上面鍛煉身體;夏日的夜晚,天氣雖有些悶熱,可廣場四周綠意盎然,陣陣微風拂過,還不時有清新的花香飄入鼻中,讓在廣場上散步的居民心醉神怡;廣場中央聚集著大批舞蹈愛好者,他們兩人一組,在音樂聲中跳著現下流行的交誼舞……這就是近日記者來到勞動新村休閑廣場看到的場景。
住在勞動新村的一位退休礦區職工告訴記者,多年以前新莊孜礦只有俱樂部是眾多礦區居民休閑娛樂的免費場所,那時的俱樂部里居民只能開展像下象棋、打撲克牌等一些簡單的活動,而像跳舞和借助健身器械鍛煉身體,就只能花錢去一些私人的舞場和健身房了,不僅花費比較高,而且時間也受限制。而如今的西部地區,礦業集團舊改工程所新建的小區遍地開花,小區內都建有休閑小廣場,廣場上還配備了各種健身器材,居民只需走出家門,就可在廣場上鍛煉身體,或是成群結伴地在廣場中央跳集體舞,既達到強身健體的目的,也豐富了礦區職工的精神文化生活。
(記者 馮登成 柏雪 王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