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顧正龍)
四年大學畢業后我滿懷著希望回到家鄉,工作的中學雖說在市區,然而也確實小了一些,顯得如此的擁擠;每每上街買菜還要穿上膠鞋去趟那坑洼不平的道路。什么時候我所工作的地方街道會變得寬一些、路面變得平一些、樓房變得高一些、商店變得多一些呢?
僅僅在我工作的第三年,我所在的社區開始改建街道,明晃晃的燈光映照著建筑工作辛勞的背影,就一個月的時間,一條寬敞的道路建成了;那年的整個夏天開始一直延續到秋季,整個我所在的謝家集區處處都在拓寬道路,安裝新路燈……繼而十澗湖路貫通,架起兩區的“橋梁”。萬家燈火與馬路邊,商店前的霓虹燈相相交映,展現出別樣的繁華;吃完晚飯的人們成群結伴地走向廣場閑談、鍛煉……如今正在建設中的熙城、熙園就像兩座橋頭堡屹立在淮西湖一側,仿佛在俯瞰整個地區的建設……能源城的老百姓是勤勞能吃苦的,又趕上黨的政策好,我在一年一年見證著城區的新變化,也在享受著淮南建市60年來的實惠和成果。
一個地區的發展必須是協調、可持續的,城區在發展,農村也在時刻進步著。我是不怎么回老家農村的,一來工作確實忙,二來印象中老家的路我實在不敢恭維。直到表弟結婚,開車來城里接我,不巧的是半路下起了雨,我的心里就開始打起了鼓:這車子等一會兒可怎么開呀?奇怪的是車子一直在寬闊、平坦的水泥路上馳騁,我的疑惑更多了,曾幾何時這條路連騎自行車都要顛得屁股疼,現在怎么變化這么大?表弟從后視鏡中看到了我的表情變化,笑著說:“要常回家看看呀!這幾年咱們農村很多好政策都在實施哩,比如糧食補貼、農村醫保、學生上學減免學雜費……” 是啊!“村村通”工程鋪設的水泥路讓行走變得方便,“清潔家園”建設讓新農村建設的步伐一天快似一天……
晚飯后,登上我家的三層樓頂,遠眺中的淮河大橋蜿蜒盤旋,橋上的燈光煞是奪目,城里的燈火更是璀璨……我不由得踮起腳尖,想更看清楚那些高樓大廈,那些流光溢彩,那些可以預知的更美的前景……
樓下父親正在看剛換的液晶電視呢,里面正播放著那熟悉的旋律:
太陽有一個女兒叫水,太陽有一個兒子叫山。太陽一家親親熱熱住在中國淮南。山愛寫書,寫出淮南子傳奇千古;水愛跳舞,跳得花鼓燈天下流傳……60年風雨如歌,壯哉,能源城!60載春華秋實,美哉,新淮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