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民有質疑 亭主有苦衷
近日,有市民致電淮河早報稱,現在洞山中路上的郵政報刊亭賣的報刊、雜志越來越少,倒是擺滿了各種飲料、香煙和糖果、面包等食品。他很不解,如今的一些報刊亭儼然變成了雜貨店,主、副業倒置了。
3月13日,記者帶著市民的疑問走訪洞山中路多個郵政報刊亭時發現,報刊亭貨架上的商品還真不少,香煙、礦泉水、飲料、泡泡糖、各種小零食等,多達一二十種,且擺在顯眼位置,有的食品甚至掛滿了報刊亭的小門。除少數幾家報刊亭報紙雜志稍顯豐富外,大多數報刊亭很難看見幾份報紙雜志,或報刊雜志被放置在報刊亭“被遺忘的角落”里。
報刊亭緣何變身“雜貨店”?記者在采訪中了解到,報刊亭紛紛超范圍經營其他商品,有深層原因。一個報刊亭的業主苦笑著對記者說,現在掏錢買報的人不多,且銷售報刊雜志的利潤比較低,每個月掙不了幾個錢,還要向郵政部門繳納一定租金。“如果不賣其他東西,扣除經營成本,根本不賺錢,我們怎么經營得下去啊?”該業主反問記者。而且,他銷售報刊雜志已經多年了,報刊亭也是他家維持生計的唯一“飯碗”。
對于報刊亭能不能同時銷售小雜貨,市民看法不一。家住中興村的李先生對此頗有怨言,“雖然現在受網絡沖擊,部分人改變了閱讀習慣,但許多淮南人還是喜歡買一份報紙看看。可現在的情形是,一些報刊亭內報刊雜志少得可憐,想買的報紙往往買不到。倒是你想喝飲料的話,這里很豐富。”李先生認為,報刊亭應該回歸本位,以賣報刊為主,而不是什么賺錢賣什么,那樣就失去了其存在的意義。而家住洞泉小區的余女士有不同看法,“報刊亭設在人流量大的地方,市民步行經過時,買份報紙,渴了再買瓶水,非常方便,不用為了一瓶水特地跑進超市。現在全國各地的報刊亭沒幾個不順帶賣飲料的,說明老百姓有這樣的需求,那為什么不能考慮適當拓寬一下報刊亭的經營范圍呢?”
13日下午,記者采訪了我市郵政部門相關負責人,該負責人告訴記者,目前洞山中路有郵政報刊亭11個,如市民所言稍顯密集。他們已經注意到許多報刊亭業主、副業倒置的現象,也多次規范過報刊亭的經營行為,但收效甚微。現在的突出問題是,售賣飲料、食品等是不少報刊亭收入的主要來源,僅靠出售報刊難以維持生計。郵政部門正在考慮通過報刊銷售任務完成情況考核報刊亭業主,不管怎樣,不能讓報刊亭變了文化味兒。記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