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冬的北京,由文化部藝術服務中心與中國戲劇家協會藝術發展中心聯合舉辦的“中華頌”第三屆全國小戲小品曲藝大展傳來喜訊,淮南本土作品《從頭再來》榮獲小品類節目二等獎、優秀導演獎和優秀演員獎。這幾項成績緣何而來?小品戲里戲外的故事,究竟有何看點?請看記者發回的報道。
11月10日的北京陽光明媚,西城區的一家劇場熱鬧非凡。剛剛在此前一天的頒獎典禮上手捧獎牌、證書的部分編劇們,在這里集中展示他們的14個優秀劇目。臺下坐著100多位與會代表及組委會聘請的國家級戲劇界、曲藝界資深專家。小品《從頭再來》作為唯一的安徽節目第一個登臺,淮南籍演員陳佳勝和楊靜配合默契,表演到位,較好地完成了整個作品,贏得了全場一陣又一陣熱烈的掌聲。臺下,編劇湯力帆和導演武增新相視而笑,小品雖然沒能拿一等獎,但取得這樣的成績,已經非常不易了,湯力帆說:“這次全國小品類節目參賽劇本據說有2000多個,一等獎僅有4個,能夠獲獎并受邀進京展演,我們已經非常開心了。因為參賽團隊大多為全國各地的藝術專業院團,他們的作品風格各異,且非常優秀,通過他們的表演和專家點評,我們獲得了寶貴的學習機會。”
小品《從頭再來》描述了這樣一個故事:一名叫柳如煙的女子,不堪毒品的折磨,來到某風景區欲跳崖輕生。志愿者袁守望上前攔阻,二人激烈交鋒,最后柳如煙被袁守望的真情打動,放棄輕生念頭,決心戒掉毒品,讓美好的生活從頭再來。節目看似簡單,從創作排練到進京演出,卻經歷了一段曲折的故事。
事情還得從今年3月中旬說起。退休中學教師、江淮禁毒公益先鋒張玉奎通過我市著名小品演員武增新,找到了市文廣新局藝委會編劇湯力帆:“這幾年,我一直在搞禁毒宣傳。你是搞專業創作的,能不能寫個好本子,爭取到能立在舞臺上。”湯力帆欣然允諾,二人來到淮南市第四人民醫院社區藥物維持治療門診部,對一些自愿戒毒人員進行了采訪。
“采訪后,我又查找到了一些相關的法律條文和吸毒人員素材,感覺那樣的特殊群體,社會對他們的指責遠遠多于關愛,所以更加堅定了創作此類節目的決心。”湯力帆說,“目前社會上禁毒題材的文藝作品汗牛充棟,創作的關鍵是要避免雷同,選準切入點。”但切入點從哪找?湯力帆一時陷入了迷茫。一天,電視新聞中報道了南京有位志愿者,20多年堅持在長江大橋上攔阻輕生者的故事,湯力帆眼前一亮。很快,小品劇本《從頭再來》完成了第一稿。在反復征求武增新、張玉奎、演員陳佳勝等人的意見之后,湯力帆又寫了第2稿、3稿、4稿。5月,“中華頌”征稿啟事在文化部網站上公布,抱著試試看的心理,湯力帆將《從頭再來》劇本網傳給了組委會。沒想到,9月份劇本獲二將獎的消息傳來,組委會向作者發出了赴北京出席頒獎典禮的邀請函;同時提出,如果劇本能立上舞臺并于9月30日前報錄像光盤,那么通過審查后將有機會去北京展演。
在市文廣新局領導的大力支持下,提供了資金和排練場所,9月14日,兩位演員到位。演員陳佳勝是田東派出所民警、楊靜是淮南藝術劇院節目主持人,國家二級演員,卻是第二次演小品。但當編、導、演三方真正坐下來討論劇本時,問題又來了。原來劇本立上舞臺要面對許多現實的問題,由于生活積累和藝術視角的不同,對劇本和人物的理解、對劇情的節奏處理出現了分歧。時不我待,9月21日團隊決定由導演最后確定臺詞,22日正式排練,28日攝像。短短幾天,導演、演員對劇本人物進行深度挖掘和二度創作。這期間,我市著名導演張易 亨先生曾到現場進行指導,張玉奎先生也帶人到排練廳觀看排練并提出修改意見。大家克服高溫、缺電、缺水等諸多困難,發揚連續作戰的精神,渡過一道又一道難關,順利將劇本立上舞臺,并完成了攝像和報光盤工作。
11月10日,《從頭再來》這個執著而并不算專業的團隊赴京展演,在強手如林的競爭中取得了驕人的戰績。
(記者 李 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