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網北京10月28日電(記者 劉剛 孫麗萍 顧燁)不久前剛退休的丹陽市戲劇總團原團長王金錫用“起死回生”形容7年來劇團的變化。
2004年,剛接手劇團的王金錫面臨的是這樣的窘境:這個曾被文化部譽為“天下第一團”的事業單位已經連續幾年沒有排演過一臺新戲,每年演出不到30場,累計債務近100萬元,瀕臨倒閉。
也就是這一年,劇團由事業單位轉制為企業。這一度讓王金錫更感絕望:“當時我以為政府撒手不管了,我們又回到舊時代的社會地位了!
對于和王金錫一樣經歷了這場改制大潮的事業單位負責人來說,有過類似想法的不在少數。管理上習慣聽從行政指令,經營上長期依賴政府計劃,讓這些單位在最初面對市場時感到無助和茫然。
在更宏觀的背景下,整個中國都在面對一個全新的課題:當以市場為導向的經濟體制改革帶動國家崛起之時,在具有意識形態深刻屬性的文化領域,如何充分發揮市場的作用,從而構建適應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文化體制。
一系列的改革和探索在中國各地陸續展開。讓王金錫安心的是,轉制后政府對劇團并沒有“撒手不管”,原來每年60萬元的事業經費繼續撥付,又先后投入170多萬元用于支持其藝術生產、人才引進等,特別是具有本地特色的作品。
在政府的大力扶持下,近幾年劇團先后復排了一批優秀的傳統丹、錫劇,并及時將這些劇目投向市場。2008年劇團實現演出經營收入50多萬元,較2005年翻了兩倍多,2010年更是實現演出經營收入近70萬元。
像丹陽市戲劇總團這樣的經營性文化單位轉企改制,被視為中國文化體制改革的中心環節。通過政策傾斜和政府扶持,已經有一批歷史包袱重、適應市場條件差的國有文藝院團成功轉型。
統計顯示,截至今年上半年,2118家國有文藝院團中已有590家完成轉制,地方3000多家非時政類報刊出版單位已有595家完成轉制。
現在,改革的腳步將在政策助推下進一步加速。最近公布的《中共中央關于深化文化體制改革,推動社會主義文化大發展大繁榮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以下簡稱《決定》)指出,要加快推進文化體制改革,明確提出要發揮市場在文化資源配置中的積極作用。
這份引領中國文化發展的綱領性文件對深化國有文化單位改革做出明確部署:要以建立現代企業制度為重點,加快推進經營性文化單位改革,培育合格的市場主體。要推進一般國有文藝院團、非時政類的報刊社和新聞網站轉企改制,拓展出版、發行、影視企業的改革成果。
可以預期,隨著改革的加速深入,長期困擾文化產業發展的政企不分、關系不順、管理不力等體制性和結構性痼疾將逐步化解。更多經過市場活化的文化企業將迸發出舊有體制內被抑制的內在活力,以滿足民眾多樣化、多層次、多方面的文化需求。
“好的文藝作品還是要通過市場來證明其價值!痹瓉喼蘼搫摚ㄉ虾#┪幕l展有限公司董事長滕俊杰說,“當人均年收入超過8000美金時,人們對于文化娛樂的需求將呈現井噴式增長。因此,中國的文化市場會越來越有活力,關鍵是要有好的劇目和高質量的演出!
市場經濟里的企業主體,還要用市場激勵機制來管理!稕Q定》就此提出,要創新投融資體制,支持國有文化企業面向資本市場融資,支持其吸引社會資本進行股份制改造。
脫胎于上海雜技團有限公司的歡樂馬戲有限公司就采用股份制運行,演職人員占股49%,既是“打工者”又是“投資者”,還參與分紅。
改制的效益顯著。演職人員2003年人均收入每月不足2000元,2010年提高到7000元,主要演員達1.5萬元以上。
盡管如此,上海市雜技團原團長、現在的上海雜技團有限公司總經理俞亦綱仍坦言壓力不小。他說,身為市場經濟的一分子,現在每天都要關注市場的需求和變化,思考如何做強文化產業,同時也在努力轉變管理機制、藝術生產機制和投入機制。
與效益的倍增相比,這種思想觀念的轉變影響或許更加深遠。